是弦都会拉,是眼都会吹,是面都会打
农民擂琴家 出自青堆子
日前,景殿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为学习擂琴并举行音乐会,他付出了超常的努力
■文/图 首席记者 张晓帆
鸡鸣、狗叫、猪拱……熟悉的农家声音营造出热闹的场景,场景里又透出扎扎实实的欢乐。
4月20日晚,几百名观众享受了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擂琴“大餐”。舞台上,演奏者景殿新激情飞扬,大连爱乐乐团、海洋乐队全力烘托;舞台下,观众深受感染,一会儿如同置身东北农家院,一会儿仿佛来到了茫茫草原……看到景殿新技法娴熟、功底深厚的演出,很难想象到,他可是位纯粹的农民演奏家,为了这场音乐会,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
两只癞蛤蟆皮蒙琴筒
景殿新的名字在大连可能没那么响,可在庄河青堆镇,那是响当当的人物。每逢举办露天晚会,景殿新总会带着自制的大大小小的民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庄河有句“民谚”说的就是他:是弦都会拉,是眼都会吹,是面都会打……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景殿新是个名副其实的“民乐全才”。
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演奏家从9岁起就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还总尝试自己做乐器。他的第一件“作品”是把二胡,用竹伞柄、竹扫帚和废竹筒做成。弄不到蛇皮蒙琴筒,小殿新就下河逮住两只癞蛤蟆,剥了皮代替。为了弄到马尾琴弦,淘气包还钻到生产队马车下面,偷着揪马尾毛,结果被车夫发现,挨了一马鞭。虽然头件作品粗陋难看,音又不准,却得到了他的满心喜爱,一个劲地练习,竟也拉出了调子。
从那以后景殿新算是走上了这条路,见到什么学什么,学会什么做什么,板胡、京胡、巴乌、竹笛、葫芦丝……他会的“遗产级”民间乐器越来越多,渐渐闯出了名气。
看了春晚开学擂琴
因为这名气,1984年,景殿新就任青堆镇文化馆馆长。专业对口,他的劲头更足了。这一年,景殿新28岁。“1987年央视春节晚会中,有一个节目是演奏擂琴的,我看了以后顿时产生了兴趣。”景殿新告诉记者,他想方设法寻找在春晚上表演的老师,终于在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找到了擂琴演奏家王开春。景殿新扎实的胡琴功底给王开春留下深刻印象,当天便收景殿新为徒。
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擂琴的琴筒是铜制的,前口蒙蟒皮,琴杆与琴轴用硬木制成,两轴、张弦两根,以马尾弓拉奏,运用不同的弓弦、指法及力度的变化,可以模仿人声、多种鸟兽和家禽的鸣叫声、戏曲唱腔、歌唱以及敲锣打鼓的声音。“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弓弦乐器,至今故宫博物院里仍收藏有唐朝时期的擂琴。”景殿新介绍说,眼下全国能演奏擂琴的不过十几人,面临失传境遇。
方便面充饥省钱做琴
擂琴制作独特,景殿新曾尝试自己做,但第一把琴实在不如意。去乐器厂定做吧,至少要四五千元钱,对于景殿新来说可谓“巨额”支出。1991年,他开始做第二把琴。50元买来秤杆做琴杆,父亲帮助打了个铜琴筒,最难弄的是前口那层蟒皮了,“这回癞蛤蟆皮是不好使了,我只能到北京一家乐器厂去做。”为了省钱,景殿新住地下室,吃方便面,省下钱买了300元的蟒皮、200元的弓。虽然方便面吃得他头昏眼花,看着成形的擂琴,他比吃了山珍海味都高兴。
学了艺,有了琴,景殿新开始梦想开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场地、伴奏、费用都是难题,他只能把愿望藏在心里。2002年,最爱听儿子演奏的父亲“走了”,当时景殿新正在外面演出,未能见上一面。大哭之余,他更渴望以“音乐会”告慰父亲的支持与鼓励。
多方援手促成音乐会
景殿新的心愿得到了大连市文化局、庄河市文体局、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和庄河市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两市8家企业赞助了费用,景殿新个人独奏音乐会终于“发音”了。4月20日晚音乐会结束时,观众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的尊重与理解,记者看到,景殿新的眼睛湿润了……
图片说明:景殿新原汁原味的演奏,引起观众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