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音乐学家首次走进考古现场

九连墩乐器最大程度复原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字体: 】  

音乐学家首次走进考古现场


    本报讯(记者黄征 实习生刘莉琳)在千年古墓中能“听”到音乐吗?昨日,我国第一位音乐考古学博士、中国音乐考古中心主任李幼平告诉记者:4年前,几位音乐学家首次走进古墓与考古专家现场合作,寻找音乐的“蛛丝马迹”,使九连墩90余件乐器在今天得以最大程度复原。

  据了解,九连墩大型战国楚墓出土文物整理工作日前取得初步进展,700余件出土时残缺不全的珍贵文物实现了拼对复原。这些文物中的90余件乐器也由此顺利完成测音、定名、定性工作,现已进入专项研究。

  李幼平介绍,以前音乐学家是不能在第一时间直接进入考古现场的,他们对音乐文物的研究要等到其出土后进行。乐器在古墓中摆在什么位置?与其他器物的配置关系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起什么作用?这些音乐界关注的问题都难以得到解答。“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因考古学家对乐器结构不太熟悉,部分音乐文物在出土时难免丢失一些信息,给后期研究留下遗憾。”

  2002年12月,李幼平和另外三位音乐学家一起走进九连墩古墓,参与现场发掘。他们以音乐史学工作者的目光审视这些沉睡了2400年的文物,密切注视每件器物的散存状况以及与其他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所有与音乐相关的信息。

  李幼平说,此次完整复原的一把出土时,专家们最先发现的是斗(笙的身子)。几位音乐学家当即提醒其他考古学家,还应该有一组苗管和数枚簧片,而且不同长短的苗管是与不同的簧片相匹配的。果然,现场专家们随即找到了苗管和已散落在周围的簧片,为完整复原打下了基础。

  李幼平一直十分关注中国古代乐器上弦的质地,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因没到考古现场,很多乐器的弦早已风化,出土后连痕迹都找不到了。“在九连墩考古现场,我们发掘了一架瑟,虽然弦也风化了,但在瑟枘上找到很多缠弦的痕迹,对后期研究帮助很大。”

  李幼平还告诉记者,现场发掘还让音乐学家们判断出瑟的社会功能。“我们在瑟上找到了使用过的痕迹,说明它是墓主人生前的爱物,而不是仅仅在人死后陪葬的。不到墓葬永远回不到彼时彼刻,它能帮助我们了解音乐文物在当时礼乐制度背景下的作用,也为以后通过再创作来再现古代音乐提供了物质基础。”

  省考古所所长王红星则认为,音乐学家参与现场发掘是近年来多学科联合考古的趋势,也是考古界在认识上的提高。“相关学科的专家站在不同的视角,不仅能使文物尽可能完整复原,还能极大地丰富古代文化遗存的信息量,避免传统单纯的考古造成大量历史信息丢失。”

长江日报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7/5/14 10:28:13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