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华州皮影戏、精美绝伦的苏州刺绣、金碧辉煌的厦门蔡氏传习漆线雕、风格古朴的丹寨苗族手工蜡染……文博会上,满目皆是“宝”,一个个手工艺人在薪火相传中继承和发扬的民间瑰宝让人大开眼界。
但是,如何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却是困扰着每一个有着“绝活”的民间工艺大师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寻求市场化手段来保护、开发和应用!”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了各家的共识,这也正切合了文博会“交易”的主题。
文化瑰宝面临失传危险
在会展中心9号馆,泉州展馆里精美的布袋戏木偶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小小的木偶头细到连眼皮、嘴角、酒窝都精心处理,雕工之精巧,着色之细腻令人咋舌。掌中木偶戏,民间俗称“布袋戏”,广泛流传于闽南、台湾一带。传统的布袋戏木偶头的制作素有南北两派,泉州馆展出的是南派代表江加走“花园头”木偶,这些木偶个个色韵十足,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代的手工木偶已经不再是演出的道具,而更多的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藏品。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黄义罗是江加走的第3代传人,1986年中国国际木偶节以他的代表作“媒婆”、孙悟空形象制作成明信片。近年来,他在吸取前辈艺术家创作精华的基础上,更是创新地雕刻出花脸雷公、独角龙等新的木偶头形象,并被收藏于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已经年过6旬的黄义罗谈到木偶绝技,不无担忧地说:“现在,江加走木偶传人只有十来人,年轻一辈,包括我的子女都不愿意从事这种民间艺术,将来我们这一批老人去世后,这门技术恐怕要失传了。”
黄义罗告诉记者,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木偶,从选材、劈盘、雕胚、贴纸、上漆、磨平、粉底、上光、梳头到栽须都有一套严格繁杂的程序。他们一家一个月也只能制作出十来个木偶。费时费工、利润不高,年轻人自然难以沉下心来做这个事,他们想招徒弟,也没人愿意学。
和江加走木偶艺术一样,华州皮影戏也面临着这种尴尬境地。华州皮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尽管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发展,但是其濒危的处境仍然未能扭转。
华州皮影戏的三个剧团都属于陕西雨田社,来参展的雨田社负责人张华洲算了一笔账,演一出皮影戏收费2万元,可是一个剧团7个人,除掉路费、食宿费、道具的托运费,能赚的钱不多,他们在华县本地免费培训剧团人员,没人愿意报名。
贵州展团展出的丹寨县石桥古法造纸工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团的负责人也同样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作坊10个人,手工生产的彩色纸每天收入才150元,除掉成本,平均1人才几元钱,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收入很难维持生活,因此这门技术还能存在多久,也是令人担忧的。
文化也需要包装和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困扰文化界的一个难题。
“产业化开发是抢救保护的惟一出路!”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黔滨说,“贵州有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一直在思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也考虑给传承人一个称号,发给徒弟生活费的方式来扶持,但这并不是治本的手段,如果不能和市场链接,如果没有人喜欢,做得越多,浪费越多,最终也是会失传的。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了,有了物质基础,才可以反哺其挖掘和保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如何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市场?这就需要采用市场化的手法,包括对民间艺人的包装,对产品的包装,对这一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以培育更多的群众基础。”
在9号展馆,最大的展场莫过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展场了。从皇帝的龙袍到家用的屏风、壁画,720多平方米的展场简直是一个精品苏绣的博物馆。同样也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是国家重要的礼展品之一,过去苏州刺绣研究所一直走的是纯艺术化的路子,只创作而基本不面向大众销售。但是,近年来,他们也意识到,要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要让市场认同,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欣赏,喜欢、购买、收藏,这样创作才有原动力。去年,苏绣首次参加文博会,他们将文博会当作进入市场的试金石,结果反响出乎意料地好,现场订单如云。因此今年他们把展场扩大了3倍,并带来了最经典的作品。近年来,苏绣更是走出国门,到欧洲等国展览宣传,把这门国粹推广到了国外,把市场越做越大。
“参加文博会就是一个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好平台。”不仅是苏绣,首次参展的陕西雨田社的华州皮影也在文博会上寻到了发展的生机。在展会上,有一家深圳的企业与他们达成了长期供皮影的合作意向,还有一家江苏的旅行社现场看了他们剧团的表演也打算和他们签订长期表演合同。
与时俱进才能有所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传承中有创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有所发展。”厦门蔡氏传习漆线雕第13代传人蔡士东说:“如果不是不断地与时代接轨,不断地创新,漆线雕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恐怕早就失传了。”
蔡士东告诉记者,漆线雕这门艺术原本是用在古代佛像雕塑装饰艺术中的。文化大革命时,由于破“四旧”,佛像肯定是不能做了,眼看这门300年的手工绝活就要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了,还是他的爷爷、著名的老艺人蔡文沛头脑灵活,他把漆线雕艺术从佛像艺术中独立出来,用在花瓶、盘子、装饰画等艺术品中,同时他打破过去家族只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把工艺秘诀上交了国家,成立国家工厂,广收学徒,才得以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近年来,蔡士东这一辈更是在保持传统的技术上,创新地加入了一些时尚的元素。比如说,过去漆线雕花色单一,只是龙、凤、蝙蝠等吉祥物,现在工厂吸收了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设计的京剧脸谱、现代画等深得市场的青睐。而且底材的材质也有创新,从过去的木头,到漆板、石头、塑胶,使艺术更有变化。为了更好地走入百姓家庭,这种工艺甚至和家居装修结合起来,参与到了家居装修的设计中。不断地参加各种展览,在推广这门艺术的同时,也从别的民间工艺艺术中寻找灵感。创新给了漆线雕新的艺术生命力,漆线雕产品已经供不应求。
苏绣也是这样,传统苏绣过去只是用于艺术品中,走高档精品路线,老百姓只能远观。现在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苏绣、了解苏绣,苏绣也结合市场创新地推出了时尚服饰系列、床上用品系列等,走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