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小学生在表演《天琴弹唱》。记者农如松摄
广西著名的桂剧《打堂》的精彩表演。记者农如松摄
邕宁的《舞春牛》。记者农如松摄
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当天上午10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场演出”在南宁市朝阳广场举行。彩调剧、桂剧、壮剧等多项列入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西民间艺术,首次集中进行广场汇演。同时,在自治区博物馆还举办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及“多彩的红水河——文化遗产专题摄影展”等展览,展示广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
当天,多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到朝阳广场,集中展现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其中有邕宁宁民八音队演出的广西八音,八音使用锣、鼓、铰、木鱼、二胡、秦琴等乐器,广泛用于庆典和红白喜事;有来自都安的壮族扁担舞,这种舞蹈源于舂米劳动,用扁担在板凳上敲打出错落有致的节奏;还有服饰、舞步十分独特的壮剧歌舞,以及传统彩调剧、贺年春牛舞、壮族打榔舞等节目。6月8日在“广西首届歌王大赛”上折桂的各市“歌王”也上台对歌,让人们一睹“歌王”风采。
广西已确定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有的开始招收徒弟,有的已经到各地开班授艺。如当天表演的壮族天琴,原本是流传于崇左、宁明、凭祥一带的弹拨乐器,一度处于后继无人的危险之中。目前,已有传承人到南宁传授这项技艺。当天演出的壮族天琴弹唱《壮家少年在成长》,就是由南宁市滨湖小学八九岁的学生进行演出的。据介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于传承,传承人并不局限在当地授艺,而是鼓励到全区范围内招收徒弟。而各级文化部门和群众艺术馆,也将鼓励传承人授艺及群众学习民间传统艺术,并提供帮助。
6月9日,在朝阳广场上还举行了“人人享有文化遗产,人人守护文化遗产”活动。在广场周边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图片,发放宣传资料,并现场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群众签名活动,以提高公众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激发和培养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记者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