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近日举办了纪念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大型晚会,当被日头晒黑的田效黎和他的乐队在西安人民剧院舞台上演奏《十六拍》《圣寿乐》时,人们不能把他们的农民身份,和演奏这种目前中国只有百余人能奏的宫廷古乐联系在一起。
陕西省近日举办了纪念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大型晚会,当被日头晒黑的田效黎和他的乐队在西安人民剧院舞台上演奏《十六拍》《圣寿乐》时,人们不能把他们的农民身份,和演奏这种目前中国只有百余人能奏的宫廷古乐联系在一起。
演奏开始,鼓声先行,笙笛弃鸣。时而欢快 ,时而婉转,时而紧锣密鼓,时而笛声悠扬。鼓、笙、二胡、古筝、笛子、钹、铙等10多种乐器的交响,将人带回大唐盛世,聆听祝福国运昌盛、人民富足的故事。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已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1300多年前中国皇帝异常喜爱的音乐,经过历史的洗礼,神奇般地被一群农民传承了下来。使得千年的宫廷音乐能够跨越历史在西安这个城市的舞台上再次奏响。
“唐朝时期这种音乐非常兴盛,但一场被称为‘安史之乱’的宫廷政变后,宫中乐师流落到民间,才被我们的祖辈继承下来。” 田效黎的父辈就是村里乐队成员,现在他还负责着30人的南集贤西村乐社。
西安鼓乐流入民间后,流传于西安市以及终南山北麓的长安、周至、蓝田等县区,著名的鼓乐社有南集贤、何家营、大吉昌、东仓、西仓、城隍庙等。而这6家鼓乐社中,能演奏的已不足200人,会识鼓乐“半字谱”的更不足百人。
千余年来,唐音的种子在这些地方靠原始的“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甚至遵循着“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以致传承人越来越少,近年来,青黄不接的危险让农民鼓乐社开始吸收女性成员。
与田效黎他们不同,一群20来岁的妙龄少女组成了“龙族妙音女子古乐艺术团”。这些女孩子向老一辈传承人学习乐曲,每天用固定时间排练,并用更丰富的乐器、更富有层次的改编乐谱来表现西安鼓乐。
事实上,在西安鼓乐“自行繁荣”的同时,中国政府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过去十多年间,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中国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被忽视了。但200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谈判,成为世界上第6个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
在政府的支持下,田效黎和他的农民乐团得到机会为首都人民、国际友人进行表演,还参加了鼓乐研讨活动。龙族妙音女子古乐艺术团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还被邀请到大学讲堂进行交流。
“要让鼓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龙族妙音女子古乐艺术团负责人李铠说,“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安鼓乐,吸引更多的人研究它。这既是保护,也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