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详细了解胶东大鼓的传承发展历程,记者先后采访了负责“胶东大鼓”申遗工作的市群众艺术馆邢建国副教授和从事胶东大鼓研究的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岩峰。
初为盲人谋生手段
据了解 ,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曲艺形式。最初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所演唱的曲本包括《姜太公卖面》、《韩湘子讨封》等民间传说,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后因袭用鼓书、三弦等与其它鼓书相同乐器伴奏,故称“大鼓”,流传何地就以何地命名,如福山大鼓、蓬莱大鼓等。由于在当时并没有其它的娱乐方式,于是盲人们的演唱便成为当地百姓一天劳作之余的最大消遣。
邢建国告诉记者,最早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年间荣成的刘学义、莱阳的徐尚厚,道光年间福山的刘行有,同治年间黄县的丁戊辰,光绪年间蓬莱的杨大田等。如果按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胶东大鼓产生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它的传统曲目较为丰富,短篇书目有《刘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中长篇书目有《红灯记》、《紫金镯》、《进宝传》等较有特色。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刘四翻身》、《儿童英雄李大鹏》等较有影响。
记者从市群众艺术馆提供的“申遗书”上看到,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让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在抗战中进行创新
据史料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组建了“盲人抗日救国会”,他们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同年,中共北海地委宣传部决定,在蓬莱磁石山区燕子夼举办“盲人训练班”,创编新词,改进大鼓曲调,以战争和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及大生产为题材,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再进行宣传。
1943年,北海剧团梁前光奉命为抗日战争服务,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梁前光所创新腔被誉为“梁调”。在“盲人抗日救国会”和梁前光的带动下,胶东各地纷纷效行,遂使胶东大鼓活跃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
后来,“梁派大鼓”不但学习了蓬莱龙山店盲艺人任福庭的钢板功,还吸收了多种民间锣鼓和秧歌鼓点,形成了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铿锵有力的钢板由慢到快、由快到急,很快将观众带进战斗气氛中,具有极大的感染力。1949年,胶东文化协会根据这一曲种流行地域,语言特色,及由胶东各地大鼓合成诸因素,正式将梁前光的“梁派大鼓”定名为“胶东大鼓”。
独特神韵传遍中国
一个最初由盲人演唱的民间曲艺形式,是怎样感染了世界音乐大师?
从事胶东大鼓研究多年的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岩峰介绍,胶东大鼓大致分为南、北、东三路流派: 南路主要流行在莱阳、莱西、海阳、即墨、平度、掖县及半岛中部栖霞等地,北路主要流行在蓬莱、黄县(今龙口)、烟台、福山、牟平等地,东路主要流行在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地,各路派系唱腔不同,构成了胶东大鼓独特的音乐特色。胶东大鼓的形成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广泛吸收和传承,又有从戏曲、曲艺乐曲的引进。伴奏乐器主要有小圆鼓、日月板、三弦组成,随着戏曲乐队的出现,逐步出现了坠琴、洋琴、二胡、京胡、四胡、三弦等多种乐器,具有高亢、起伏、婉转、热烈急促等特点。
刘岩峰告诉记者,日月板为胶东大鼓所独有,其形状设置与胶东大鼓艺人崇信“天地人”三皇有关,称为天皇在上(日板),地皇在下(月板),人在当中。他一边说一边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演唱胶东大鼓家什,右手执槌,左手打板,叮叮咚咚地演唱起来,只听得那鼓板声音清脆响亮,错落有致,鼓套子丰富、花样繁多。
就是这样一种曲艺形式,在感染世界音乐大师后被逐步推上了演出舞台,它的神韵传遍中国。刘岩峰说,近几年他演唱的《偷年糕》、《小猫钓鱼》、《忙年》等十几首胶东大鼓曲目,在中央电视台先后多次播放,让全国观众感受了这一百年艺术的韵味。另外,让他永远不能忘记的是,2004年8月他同烟台魅力城市大使范冰冰、魅力城市推荐人龙永图等代表烟台登上央视舞台,利用胶东大鼓演唱《八仙过海》,展示了烟台的瑰宝魅力,为烟台夺得“中国魅力城市”增添了光彩。
传承发展举步维艰
胶东大鼓在逐步走上舞台的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胶东大鼓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
记者从市群众艺术馆获悉,作为国家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目前已处于濒危状况,演唱胶东大鼓的艺人青黄不接,面临后继乏人问题。
据了解,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市文化部门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胶东大鼓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胶东大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胶东大鼓在广大农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二是一些颇有造诣的演员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目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胶东大鼓演员屈指可数。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胶东大鼓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正因如此,如果不抓紧培养新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成为看不见、抓不着的遗产了。
本报记者 徐中华 通讯员 张 硕 贾利容 报道
五大机制保护胶东大鼓
本报讯 记者昨日从市文化局获悉,为保护胶东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我市文化部门专门成立保护胶东大鼓领导小组,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保护体系。
据悉,这五大保护机制是: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现有演员、新生演员、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品牌效应与日常演出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演出活动开展机制;发展胶东大鼓艺术与开发胶东大鼓产业相结合,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胶东大鼓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徐中华 张军涛 )
责任编辑:刘家昌
活动,再次走向全国人民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