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树开新花”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字体: 】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树开新花”


    常年四处跑码头,奔波于各书场、茶馆,评弹艺术向来被人视为“畏途”。然而今年3月,苏州评弹学校在江浙沪一带招收学员,60个招生名额竟有6000多人报名,学生报考的热度不亚于热门的艺术院校,评弹艺术这一火爆的招生态势令许多人不得其解。

    对此现象,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周沛然解释说,一是评弹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遗产”的认识和关注度日益提升;二是评弹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金字塔”式办学方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三是近年来评弹学校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渠道,就业率达100%;四是苏州近年来特别重视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并为之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这种种因素使得众多孩子和家长开始对评弹艺术趋之若鹜。

    苏州评弹学校成立于1962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活跃在江浙沪一带的评弹演员基本都是从这里走向舞台的。2000年以来,评弹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并采用“金字塔”式的5年制办学方针,前3年打基础,后2年提升业务,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视唱练耳、钢琴、舞蹈、古筝琵琶等艺术课,又要学习大学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这种“小而精”“特而强”的办学模式为评弹艺术输送了一批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的学员毕业后,纷纷进驻各歌舞团、滑稽团、综合性艺术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通常两三个单位抢一个,就业不成问题。”周沛然说,学校教学从市场需求和学生资质上通盘考虑,力求“严进”,求质不求量。

    “中国最美的声音是评弹,苏州最美的姑娘在评弹学校。”正如周沛然所说,如今,经过位于苏州三香路的苏州评弹学校校门,青春的气息会迎面扑来,随处可见骑着单车、背着琵琶二胡成群结队的俊男靓女,有着500年历史的评弹艺术在这一代年轻人手中传承、延续……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近年来也在传承人的培养上大做文章,在这方面,苏州市昆曲学校责无旁贷。凭借十几年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经验,再加上苏州市政府每年划拨的50万元专项教学基金,如今,全校共为昆曲开设了8个专业,学制以中专为主,兼有初中入学的5年制大专,并与苏州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办学渠道,聘请20多位优秀演员前来口传心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小兰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带来了招生热,学校的前景很好,每年有很多人前来报名,但我们只录取25个左右。”苏州市昆曲学校校长蔡焜说,“我们的目的是让昆曲延续生命,恢复生机和活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娃娃抓起。”

    苏州市昆曲学校还成立了“小兰花”实验艺术团,已演出300多场,能唱21折戏。学校还利用暑期开办昆曲艺术暑期培训班,在40天的培训中实施“以戏带功”的强化训练,为学员传授《宝剑记·夜奔》等经典名剧。

    “传承的概念很广泛,不仅仅是舞台上的传承,观众也需要代代相传。我们采取各种办法全方位培养昆曲传承人的目的,并不都寄希望于他们成为舞台的后备力量,而是培养一部分昆曲的知音。”蔡焜说,正是苏州市昆曲学校昆曲“小兰花”不断地“绽放”,才成就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如果没有人才的储备,青春版《牡丹亭》挑不出那么好的演员,苏州的昆曲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新戏、好戏。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7/7/23 23:23:08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