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走在高山峡谷间(地域行走)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字体: 】  

[组图]走在高山峡谷间(地域行走)


石板铺就的千年古商道上已经长满了苔藓;

僳傈族农民在演唱四声部合唱;

横跨怒江数百年历史的名桥——双虹桥

瓦渡乡慈祥的小脚老人和孙女;

瓦渡石林的象形景观

  莽莽高黎贡山,名不在三山之列,不在五岳之中。然而,在世界各国动植物学家的眼里,它是一座“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的圣山,是汇聚着地球物种的“世界动植物宝库”。近百余年来高黎贡山吸引了英、美、法等国的许多中外科考人员,其中先期前来的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乔治·福瑞斯特,自1904年起的28年间,先后7次来到高黎贡山采集动植物标本3万多种达70多万份。此后,来探秘的中外专家、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将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
  怒江奔腾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两岸山岭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江面水位最高点为1400米,最低为760米,因落差大,水急滩高,“一滩接一滩,一滩高十丈”,十分壮观。两岸危崖耸立,有“水无不怒谷,山有欲飞峰”之称。怒江,以自己强壮的身躯在两山之间耕犁出一条山高、谷深、峰秀、岭奇的巨大峡谷。桀骜不驯的怒江上,至今尚无人造库坝工程,是我国唯一仍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的江河。

  据历史学家考证,这高山峡谷之中,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在这里出土过一具迄今约400万-800万年的完整古猿下颌骨化石,颌骨形态从齿弓到齿类都具有从猿向人转化的显著特征;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找到了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蒲缥人距今约8000年,属于云南早期智人。

  在云南高山峡谷中,慢慢走,细细看,还有许多美丽迷人的地方。

  国家一流的农家乐

  左倚高黎贡山右傍怒江的保山市芒宽乡大鱼塘村是个只有92户的小村,生活着傈僳、汉、彝、白、壮、回等6个民族,一条开辟了2400年的古道穿村而过,这是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200多年的国际古商路。

  被称为“蜀身毒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用石板铺成,最宽处可达两米,从四川成都,经大理、保山,渡天堑怒江,翻高黎贡山,入境缅甸、泰国,前往印度、阿拉伯半岛。两千多年间,商旅马帮运载了无以计数的中国进出口商品往来于途,在石板路上印下了深深的足迹。紧靠怒江双虹桥渡口的大鱼塘村,则是这条古商道上渡过怒江之后准备翻越高黎贡山之前停留的一个重要驿站。随着海上运路的开通,南方丝绸之路从繁荣渐渐走向沉寂,大鱼塘村也随之失去了驿站的作用,变得默默无闻。近几年,随着旅游开发,大鱼塘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资源,吸引了游客,许多游客来到这里休闲度假,感受古道的历史沧桑,享受边地农家的饮食文化和生态旅游,使曾经繁荣的大鱼塘村再度热闹起来,成为保山开展农家乐旅游的定点村。大鱼塘村还接待从这里进到高黎贡山考察和徒步翻越高黎贡山的中外学者与游客,他们沿途除了可观赏到珍稀的动植物,还可以欣赏瀑布、温泉、古道、民族民居等自然和人文风光。

  大鱼塘村中央,名副其实有一口砌有围栏的鱼塘,周围是整齐干净的民居,一侧的空场就是不定期举办歌舞晚会的舞台。我们到的这天,时停时续地下着小雨,鱼塘边依然用毛竹搭起临时方架,上面挂起几十盏红色灯笼组成舞台背景,两边装饰着从山上新砍来的几株绿叶芭蕉当作边幕,近处整洁的农舍,远处隐隐的青山,头上墨蓝的天空和清新如洗的星星月亮都是天然道具布景。演出开始之前,最先上场的是蹦蹦跳跳做着鬼脸的孩子,一步一摇穿场而过寻找熟人和座位的小脚老太太。在场地的灯光下,他们不请自到、随意自然的友情“演出”,引得笑声从观众中不时响起。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民族艺术团的歌舞,就在这样的“序幕”中开始了。

  原以为这是乡民自娱自乐式的篝火晚会演出,谁想到,彝族舞蹈《酒歌》、《彝家少女》,傈僳族舞蹈《三弦舞》、《抬脚舞》、《庆丰收》、《鸽子渡食》,傈僳族演唱《摆时》、《远古傈人》、《在美丽的土地上》和芒宽民族服饰表演等,俨然是一台高水准的山地民族歌舞大汇演,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歌舞,有芒宽村民的时代新作,用质朴的歌唱和舞蹈展现和诠释自己今天对生活的感受与希望。一首歌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四季如春鸟语花香令人向往那里没有忧愁和悲伤那里已告别了人背和马驮传说那是神仙住过的地方啊,那就是我的家乡”

  傈傈族是一个非常能歌善舞的民族,民谚说:“盐不吃,饭不香,歌不唱,心不爽”,在傈僳族中,歌就是生活里的盐,不可缺少。傈僳族民间,以歌代言,创造出了民歌“摆时”,古歌“莫”,山歌“优叶”三大曲调,包含了山歌、小调、情歌、舞蹈歌。特别是傈僳族混声和多声部合唱民歌,早已享誉中外。农民们在当晚演出的高黎贡山傈僳族四声部合唱去年曾获得第8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成人混声优秀表演奖和特别表演奖,“远古傈人组合”在2004年全国乡村歌手大赛中获得银奖。

  尽管这些乡村农民歌舞具有国家一流水平,在大鱼村却不像是专门为了观众演出,依然像是村民们为了欢庆大家的节日,众人同欢共乐。这里没有正式固定的舞台,没有剧场演出的清规戒律,只要场上音乐响起,场下就有人或歌或舞相随,还有人即兴挥臂打着节拍。粗犷的《三弦舞》以三弦为主,加笛子、葫芦、口弦等,舞者边跳边伴奏,乐曲热烈欢快奔放,唤起的激情在踢踏有力的舞步中向四周传递,唱词虽听不懂,但从眼神表情中仍可以感觉到爽直真挚的谈情说爱色彩。据说,三弦舞有72种调,舞蹈动作每换一调都有变化,有的抒情,有的奔放,气氛热烈,舞姿拙朴优美……每一个傈僳族舞蹈节目都散发着原生态的浓浓气息,让舞者兴奋异常,观者欢欣雀跃,掌声笑声连成一片。傈僳族传统舞蹈和他们的传统音乐一样,独具山地特色,许多都是源于劳动生活,尤其喜欢将他们观察到的山中鸟兽家养禽畜的特点纳入舞蹈之中,如:《打猴子舞》、《鸟王舞》、《鸡刨食》、《鹦鹉啄包谷》和表现母子亲情的《鸽子渡食》等,模仿得惟妙惟肖,风趣横生,令人鼓掌叫绝。

  演出结束了,男女演员退到场边,收拾东西,就地脱下舞蹈服装,装进手提袋里,提着袋子拿起乐器又唱着跳着走了,似乎他们的生命就是为歌舞而来,为歌舞而往,快活得像山林中自在的小鸟。

  我遇见跳彝族舞蹈《彝家情》的两个相貌英俊的小伙子杨文德和郭炳月,他们都是芒宽乡的农民,高中毕业后,曾到广东打工,不到一年就回来了,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感到许多不习惯,不如回到熟悉的家乡务农。农忙之余,年轻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蛮快乐。舞蹈《彝家情》是他们自己编的,请专业老师稍做了些指导修改就演出了,挺受观众欢迎。起初,参加外面的演出,他们没有收入,只有一天几元钱的伙食补贴。就这样他们也愿意,在家自己跳舞和到外面表演跳舞都是一样高兴、快乐。他们说,要是大家喜欢的话,村寨里还有许多可以拿出来表演的舞蹈。对本地民族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保山隆阳区委宣传部长杨卲燕说:“隆阳蕴藏有丰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部分。我们正在进一步积极发掘整理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更好利用这些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发挥重要的作用。

  回眸正在消逝的景象

  高黎贡山脚下的瓦渡乡,有两片方圆数十公里的原始石林,山石嶙峋,形态万千,洞窟幽曲,无以名状,琼花碧树杂居石间,游人罕至充满野趣,颇具游赏价值,正待旅游开发。

  我们去石林途中正赶上瓦渡乡集日,街两旁摆着农民自己地里新采摘的时令瓜果蔬菜,鲜活的鸡鹅牛羊,各式的花卉草药,还有商贩们摆卖的花花绿绿的日用品、零食小吃。街中间是来来往往走走停停的人流,市声嘈杂中,却听不到在城市里习惯了的强迫买卖式的刺耳吆喝。集市上卖者或蹲或站在自己的摊旁,一边与熟人谈笑一边做着生意;买者则边走边看,看似漫不经心,要买什么其实心里多已有数,背上的竹篓里陆续放入挑好的物品。集日现在对大家来说,与其说是贸易日,倒不如说是约亲朋乡邻逛街的闲暇日。事先联系好在这里等我们的王副乡长和穆书记说,这几天是保山市一年一度的花街,许多人赶到市里去了,要不这里人还要多些还要热闹些。

  迎面走过来一位老太太,身穿毛蓝色的大襟式衣衫,黑色裤扎着蓝布绑腿,头梳得干净利落,神情安详平和。令人惊叹的一双小脚是十足的“三寸金莲”,脚上那双藕荷色绣花布鞋格外漂亮显眼。鞋上的绣花,图案简约,色彩分明,非常精致,简直是一件文物,一件工艺品,穿在脚上实在可惜了。妇女裹脚,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强迫处在少年时的女孩用布条像捆粽子一样缠裹双脚,使双脚变形并停止发育。这种陋俗在民国初期便已被废止,时至如今已近一个世纪,城市及大部分乡村现在几乎见不到小脚的妇女了,许多年轻人甚至已不知道什么叫“裹脚”。然而,在这个乡村的集市上,穿着各式花鞋的裹脚老年妇女多得令人惊奇,或许是长寿的缘故,抑或另有原因。她们有的精神矍铄地结伴而行,有的神情怡然地牵着儿孙,让外来人产生时光倒流的恍惚。

  征得老人家的同意,我随行在老人旁,边走边聊。老人说,今年80多岁了,眼不花耳不聋,身体还硬实,田里的农活儿女们不让做了,还可以在家里干些轻活,做饭,看孙子,闲不住。老人说着话走到路边,买了两个冰激凌蛋筒,和孙女坐在商店门前的台阶上吃着与我们聊天。

  熙熙攘攘的集市上,不时可以遇到城市里几乎已绝迹的小脚老人。见到这些遗留至今的封建时代痕迹,见到历尽人间沧桑的这些老人,让人顿生感慨与敬重:虽然社会不公平曾给她们带来无奈的深重苦难,但苦难并不能毁损她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她们依然谨守着勤劳、淳朴、善良的本质,历尽艰难始终不渝。

  采芒果小伙相约

  “找时间再来玩”

  在丙闷傣族村寨,几棵巨大的榕树形成一片上百亩的树林,树干垂下条条气根直插入地里,加固了主干的根基,树冠便恣肆地撑开茂密的枝叶,相互叠交着,形若高大的能够遮天蔽日的绿色帐篷。最具傣族风情的曼妙乐舞和泼水狂欢,在这“绿帐”下正在进行,歌声鼓声中,水花在人群里纵情飘飞。忽然,“啪”的一声,不远处掉到地上一个芒果,摔得皮破汁流。我抬头一望,发现几十米高的枝头,影影绰绰有一只猴子在树间移动,旁边一个人说,“刚才我就看到有个东西在树尖上动,一会儿就不见了。”正说着,又掉下一个芒果,这时看清楚了,树梢上是身似猿猱的一个人,手持一根竹竿在采摘芒果,树下有个伙伴在收集。我问树下的小伙子,“这样摘芒果太悬了,不害怕吗?”他说:“我有一年从30多米高的树干上头朝下掉下来,好在摔到土堆上,从此再也不敢上树了。这几棵大树太高,打不了农药,结的果味道纯正好吃,你一尝就知道了。”我捡起摔破的小芒果,剥皮尝了一口,味酸但清香鲜美。我掏出两元钱给他,他推着不要,我硬塞到他兜里便走。在路口的树边,他不声不响地追上我,抓着五六个熟得发黄的芒果放到我手里,说:“这几个熟得好,你带去尝尝。以后找时间再来玩。”我望着他,手里捧着芒果,一时不知怎样才好。

  在返回的路上,以至到今天,我都一直在想:萍水相逢的这位傣族小伙子让游客在山水风光之中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什么?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闻录入:朝霞    责任编辑:旨卿 更新时间:2007/8/31 17:49:58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