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台海》杂志记者 李惠萍 本报记者 王文静)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之间有什么关联?昨日,以“文化创意与保护规划”为主题的两场学术论坛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创意产业汲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一扇风景无限的窗就此开启。
让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越老越新潮。台湾传统艺术中心李静慧说,这也许是挽救日益凋零的民间艺术的一种方法。据介绍,台湾的民间艺术也正面临颓势:2005年,整个台湾地区90多个传统剧团,一年总营业额不过2亿8千万新台币,而同年一家知名百货商店一年的营业额就超过了这个数字。因为演员薪资低于平均水平,人员流动大,多数演员都不是专职人员,竞争当然也更加无力。这样的现状,让人无法想象50年前还曾有过500多家剧团、上万名从业人员的盛景。
同时,还有一些传统民间艺术也面临挑战。据台湾民俗文物专家庄伯和说,被称为“民间艺术美术馆”的庙宇已经不再有当年的韵味,陶瓷老街上卖的是日本的产品,木雕重镇的工艺品大部分来自越南。以生产神案、佛龛、红木家具著名的大溪,产品多来自越南等地;最具特色的大甲帽几乎从市场上消失……总之,纯正的台湾民间工艺品越来越稀少。
当然,庄伯和也指出,民间艺术并没有全军覆没,因为传统艺术与民间信仰、祭祀、习俗紧密相关,只要民间风俗还存在,它们就不容易迅速消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一些民间工艺品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得力于人们的正确保护和勇敢创新。
为了对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和记录,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制定了一个计划,自1996年至今,保存传习了1/4的民间工艺品。推行该计划的第一步是普查;第二步则按照传统师徒制度,培养传统艺术的继承人,并致力于跨领域的研究与传习,发展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台湾戏曲学院助理教授王丽嘉女士举了黄海岱布袋戏家族的例子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黄氏家族第一代在文戏盛行的时候独辟蹊径,开创了剑侠戏戏路,并通过改造场景设法使打斗更稳、准、狠,由野台演出转入戏院公演;第二代专研声光变化,融入了电视元素,还开始向录影带市场发展;第三代建立布袋戏电视台,不再受电视播出的限制,养成了大专生为主力的观众群体,还开发周边产品,进军电影,总之想方设法跟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布袋戏不仅不落伍,还一直很受欢迎。
“让最传统的老祖宗的智慧透过新思维发光发热,当然,面对创意,我们也不要忘了,文化才是一辈子不能舍弃的本质。”李静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