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踏着朦朦夜色,我们去寻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闽西久负盛名的龙岩静板。
转过几条马路,在幽深的巷子里转了几个弯,我们来到市区东城街道社兴居委会马头公庙前。刚进庙门,一阵阵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悠扬悦耳的静板乐声便迎面扑来,驱走了寒意。不远处的台子上,二三十个老人们正饶有兴致地表演着,有伴奏乐器的,有表演采茶灯的,热闹异常。原来,我们正赶上小区居民的业余文化活动时间。
提起龙岩静板,正在表演的平寨静板乐队老人们显得异常兴奋,他们你一句我一句,话渐渐多了起来。“我们这支静板乐队完全是自发形成的。”75岁的队长章泓荣老人说,“1999年乐队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五六个人,现在已经有30多人了,年龄最大的83岁,成员大部分是农民,也有退休教师,每逢周一、周三、周五晚上,大家都聚在这里自娱自乐,有时候也到上杭、永定、长汀乡下义务演出。队伍壮大后,乐器添置了不少,我们演出的内容也更丰富了,有采茶灯、舞蹈、小品、快板、唱歌等。”连汉兴老人也说:“静板是地道的龙岩民间音乐,许多龙岩籍旅外乡亲都十分怀念她,我远在加拿大的弟弟还专门打电话让我把静板音乐通过电脑传给他,他非常喜欢,还录了音。”
据老人们介绍,静板,既以“静”为特色,以弦乐为主,给人以“静”的感觉,又板眼分明,快慢轻重以板为主,给人以“板”的节奏感。龙岩静板形成于清末年间的1901年,广泛吸收了广乐、汉剧的特点,形成最具龙岩民间特色的区域文化,在龙岩城区、乡村广为流传。静板音乐少则五六人,多则几十、上百人都可进行演奏。
夜色渐浓,各种乐声回响在天籁之中。虽然是第一次听到龙岩静板,但我们还是能够明显地感觉出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清新淡雅的韵味。老人们说,静板音乐演奏的乐器音色柔和轻盈,以丝弦器为主,有笛子、唢呐、潮胡、管、板胡、琵琶、月琴、三弦、广弦、二胡、扬琴等管弦乐器。在打击乐器方面,为了与静板音乐清新淡雅的整体风格相适应,在演奏中,除个别曲牌运用锣鼓外,其余均以木鱼、碰铃、田九锣、小钹等小打击乐器为主。近年来,又增加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增添了浑厚的低音和强烈的节奏感。在演奏形式上,龙岩静板可分为坐奏和行奏两种,演奏时,它可以一曲紧接着一曲,其间既无须终止也不用别行起调,不论是自然衔接的“过桥”,还是这曲跳到那曲的“过枝”,均由笛子或头弦带头承转。静板多以“大八极”“带利带”“夏串”等为起调,以“一粒青”“春串”为结束,每一曲牌演奏3遍,逐段加速,一曲悄然结束,另一曲又悠然地衔接上来,承转紧凑,浑然天成。
经过民间创作与整理,目前流传下来的静板曲谱、曲目共有100多首,比较著名的有《过江龙》《小扬州》《福德词》等,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婚娶、寿诞、节日庆会、赛事活动以及助兴、商务开业庆典等活动上。老人们说,最难忘的是1964年在我省首届“武夷之春”音乐会上,龙岩静板不仅获奖,而且演出结束后,邓子恢、刘亚楼两位闽西籍革命前辈还专门来到后台,要乐队再为他们演奏一曲静板,他们想好好听听来自家乡的音乐。
但在谈到龙岩静板目前的发展状况时,几位老人显得忧心忡忡,他们说,静板作为地方性曲艺节目,目前正经受着严峻考验:一方面,龙岩静板作为民间流传音乐,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专门艺人的指导,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另一方面,队伍老龄化严重,没有年轻人参加,50岁以上的人占绝大多数。老人们迫切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多组织一些活动,使龙岩静板这一民间流传百余年的地方曲艺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记者 张杰 通讯员 邱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