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武平 文 走进画家汪大文在苏州河畔的居舍“神石轩”,看到满屋的画作和古意盎然的家居摆设,心中便生宁静之感。坐下来聊聊再细细品味,发觉她的家庭和人生,正如她倾心所画的荷花,既有谦素的净白,又有袅娜的斑斓。因为“根”在上海,又曾在外漂泊24年,所以她有荷画题诗中“一种情深,十分辛苦,脉脉背斜阳”的心境。 一家四代书画缘 在这个以画为中心的家里,人人都与传统书画结缘。汪大文93岁的母亲丁静影,至今精神矍铄甚为健谈,她是当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第一届的毕业生。由于从小擅于绘画,且爱好在报纸上写些文章,因此结识了“金嗓子”周璇等一批小姐妹。 现在母亲已难以提起画笔,但静心看女儿作画,仍是她最大的乐趣。 汪大文的夫君金光瑜,也是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儿子虽在一家外资银行任职,但从小对传统书画十分感兴趣。因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所以相中的儿媳妇蕙君出身书香世家,能弹一手古琴。 至于2岁半的孙女金佳颖,汪大文最钟爱的宝贝,年纪小小也和绘画十分投缘。在汪大文作画空隙,孙女时常会到画桌上插一脚抹几笔。 笔墨耕耘如种田 有一幅汪大文画了好几个月,以初夏荷塘为主题的《君子之风》,画纸摊开来可占满整个客厅,她站在画纸上弯腰补缀时,仿佛种田人模样。“写诗作画是笔墨耕耘,当然要像种田人一样花力气和脑筋。”理解了汪大文这句话,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她的诗文画品,都是献给自己心灵的礼物。她为了画好荷花,常常外出四处赏荷,上海、纽约、香港、台湾……为了描绘花的各式姿态,她会在烈日下或雨中去赏花。所有这些忙忙碌碌,都是为每一幅佳作埋下“种子”,不是为作画而仓促作画,而是成竹在胸境由心生,笔下神韵跃然纸上。 “我本无意画牡丹,随手写得富贵来。原想随花寻桃源,却应春宴赴瑶台。红尘碌碌总是梦,丹青款款诉情怀。只须留住童心在,已白双鬓笑灿烂。”这是68岁的汪大文,今年自题牡丹图的诗文,因其偶作的牡丹画《醉花》,已入选香港嘉德春拍的画品。 情义无价梦能圆 “我的人生就像一个圆,在外转了24年,如今又到起点。”汪大文说,回想起小时候到少年宫学画,之后作为青少年代表送画给班禅、苏加诺等等,至今还有兴奋感。1981年起,汪大文辗转于美国、香港等地,不时在异乡开始新的起步,这个决断的女画家承受了很大压力,却不会在亲友故交面前显露。好在每一个陌生的起点都走向成功,她在世界各地办了不少画展,一些西方人由此喜欢上她的中国画。4年前回到上海,她寻回了根,一家人聚集于出生地平静生活,是最大的享受。 能作画,能题诗,会篆刻,汪大文是全能画家,她说这是师傅拜得多的缘故。启蒙老师是画家兼篆刻大师钱瘦铁,之后师从唐云、樊少云,后有幸成为程十发先生大弟子,研习花鸟、人物画。师恩如山情义无价,懂得感恩的汪大文自然铭记于心。做事热情如火,作画心静如水,汪大文生活得别有情趣:洁白如玉的百合插在自己烧制的花瓶中,台湾冻顶茶泡在印有她写的“茶为知己”的瓷壶中。前一阶段网上盛传虐猫、虐狗照,汪大文特意出版一本画集《我和小狗吉吉的日记》,画出自家相伴17年的小狗吉吉和主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