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文广局艺术处处长张乐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透露大剧院首演剧目已经确定为《江姐》,今后争取每年演出130场,并倡导进入市场的国内外优秀剧目,有20%以内的50元—100元低票价,保证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气势雄伟的大剧院内部 记者 冉文 摄
今年6月下旬,在庆祝重庆直辖12周年之际,重庆大剧院有望举行首场演出。
昨天,市文广局艺术处处长张乐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透露大剧院首演剧目已经确定为《江姐》,今后争取每年演出130场,并倡导进入市场的国内外优秀剧目,有20%以内的50元—100元低票价,保证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两剧场演出不会空置
记者:大剧院已经举行了首场测试演出,效果不错。但是很多市民担心修好之后,演出不够多,空置在江北嘴。
张乐:管理部门已考虑到这个问题,准备由保利集团和市演出公司共同组建一个公司,专门负责大剧院的演出经营。大剧院里边实际上有两个剧场,一个容纳1900多人,一个容纳800多人。初步的目标是,两个剧场每年的演出至少130场。
记者:每年演什么剧目?
张乐:目前已考虑,首场演出歌剧《江姐》。这是经典的红色歌剧,具有很高艺术价值。首场商业演出初步考虑为国外经典剧目《猫》,今后的其他演出剧目,确定的方向是,组织国内外(含本市)优秀剧团的优秀节目。
地域性节目即将亮相
记者:重庆大剧院能不能打造优秀的驻场节目,就好像“刘老根剧场”的“东北二人转”,让外地人专程来看一看?
张乐:重庆目前难以形成这种鲜明地域风格的东西,达不到广受欢迎的程度。因为重庆文化更多的传统是移民和码头文化,受到了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增强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优点,也有缺点,自身传承的东西不多。
记者:最近几年,重庆的地方剧目有长足进步,你怎么看?
张乐:我们的确诞生了许多优秀剧目,比如川剧《金子》,确实好看,积累和沉淀的东西很多。在歌舞剧方面,去年打造了《渝美人》,反响也不错,但这部剧体现“渝”这方面还不够好。所以今年歌舞团正在打造《巴歌渝舞》,展现浓郁的巴渝文化。
重庆能否诞生小沈阳
记者:“小沈阳”目前挺火,重庆能不能培育出这样的明星?
张乐:小沈阳、赵本山等艺术家,主要不是当地政府培育出来的,是在当地文化背景熏陶之下,通过竞争,在市场中产生出来的。我们也一直支持这样的草根明星,比如“周二毛”,以及去世的“梅老坎”等,艺术造诣比较高,展示了重庆的地域特征,也有很多粉丝。
此外,重庆的川剧艺术家沈铁梅,两次获得梅花奖。二胡演奏家刘光宇,歌唱家张礼慧等,很多市民熟知。他们在艺术界具有很高影响,是重庆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种体现。
重庆市民喜欢看戏吗
记者:曾经有人说,重庆人不喜欢看戏,艺术涵养不高,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张乐:以前一些演出遇冷,有很多原因。比如受到剧场的局限,重庆剧场、人民剧场、实验剧场、胜利剧场、解放军影剧院基本上消失了,山城曲艺馆等“去了空中”,在三四层楼上,不当街,市民看演出不方便。另外,引导也有问题,市民不知道什么时间,在哪些地点有演出。电影、电视、网络等也抢走了一部分观众。
实际上,重庆市民的艺术素养比较高。去年重庆演出季,从2008年11月—2009年1月,一共组织了100多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达到70%以上,门票收入2600多万元。有一些剧目,比如杨丽萍的舞蹈,三大男歌唱家,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等一票难求。
记者:有些市民收入不高,但很想看演出,怎么处理这个矛盾?
张乐:让普通市民花一千或者两千元买张票,确实不现实。作为政府文化职能部门,要保证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今后要倡导进入市场的国内外优秀剧目,有20%以内的50元—100元低票价,去年首届演出季已经这样做了,今年将举行的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的优秀剧目展演,也将这样安排,让更多的人能看到优秀演出。
颁奖台》》
重庆文艺荣誉多多
据统计,重庆直辖10年来,一共有100多件优秀作品获得大奖。其中,去年有7件作品和2人获奖,分别是:
重庆市杂技团《感——倒立组合》“文华杂技节目创作金奖第一名”;
重庆市京剧团京剧《大足》第五届全国京剧节比赛银奖;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摇篮》第十四届全国音乐作品比赛创作优秀奖;
重庆艺术学校《女兵》、《挽扇仕女》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色的马嚼》、《挽扇仕女》“首尔杯最高奖”;
重庆歌剧院《巫山神女》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奖;
重庆京剧团二级演员周利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获青衣组金奖;
重庆市京剧团副团长张军强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