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9年底,深圳音乐厅“美丽星期天”公益音乐会已经举办约百场。近两年来,深圳类似“美丽星期天”这样的周末公益性文化活动有一点渐入佳境的感觉。中心书城包括“书广场”在内的“深圳晚八点”活动、大剧院的“戏聚星期六”等等,活动种类越来越多,也渐渐变得更有针对性,也就更有价值、更受欢迎。这些活动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周末计划,让很多人无意中走进一种文化气氛当中。简单说,这些活动让深圳人“周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从2007年10月起开始举办的“美丽星期天”是这些活动中关注度极高的一个。由深圳音乐厅承办的“美丽星期天”是市宣传文化基金辅助的项目,每周日下午三点,很多人如期来到深圳音乐厅,不花一分钱,就可以走进殿堂般的音乐厅。也不必凭身份证或者户口本,哪怕只是一个旅行者,也可以申请美丽星期天的门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益。可以说,这些活动更确实地实现了深圳市民更广泛的文化权利,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音乐,感受音乐厅这样的一流公共文化设施。一方面做到了高雅音乐普及,同时也是公共文化设施更大程度的公益化。在流行文化泛滥成灾的今天,这样的努力及务实堪称意义深远。
深圳人走进音乐厅不花钱,有一点古希腊人看戏不花钱的感觉。远古时代,普罗大众识字者不多,城邦政府如何让他们的施政纲领、法制观念普及开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戏剧。古希腊的戏剧节就是古代最成功的公众文化活动之一。现代的深圳与古代的希腊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矛盾,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被通俗文化冲击得七零八落的经典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确立其应有的位置。
2009年间,“美丽星期天”的演出场次将近40场次,内容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管风琴、吉他、打击乐、合唱、弦乐多重奏、管乐多重奏、口琴、手风琴、古筝、古琴等等,还有多种音乐讲座,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渐渐成熟的运作模式,也避免了早期某些场次人满为患的局面,每场上座率一般保持在85%左右。最先入场的观众可以进入贵宾区,坐到最理想的位置。这些位置如果售票,普通的演出场次都是五六百元,好的演出要上千元。我参加过审核入选“美丽星期天”节目的活动,了解到很多演出单位对参加“美丽星期天”的演出都十分感兴趣,每年接到的申请大大超出演出所需要的数量。因此,有机会登陆“美丽星期天”的团体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这也很好地保证了演出质量,成为这一活动一直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听过几场“美丽星期天”的演出,其中一场是管风琴音乐会。有独奏水平的管风琴演奏家国内几乎找不到,因此国内为数不多的管风琴中,有不少已经因为长期没有使用而报废。来自香港的赵晓玲是一位不错的管风琴演奏家,我听过她演奏的巴赫《托卡塔和赋格》,有相当的水准。赵晓玲也很注意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我倒觉得“互动”环节是一个不必过分刻意的细节,愿意走进音乐厅,就证明这个观众愿意接受严肃的音乐熏陶。因此,我觉得音乐会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大可不必过于迁就观众。同时,管风琴是一种颇有宗教气息的乐器,过多让管风琴演奏流行歌曲未必是好的选择。如何让管风琴课堂传递出更完整的管风琴文化,我觉得是“美丽星期天”的管风琴音乐会更重视的。“美丽星期天”的其他演出也是如此,如果说最初为了吸引观众而尽量降低门槛,现在则有必要增加严肃性,保持音乐会更好的严谨氛围。
同时,在申请门票这个问题上,不妨增加一些临时领票点,为那些错过领票或者申请时间的听众提供其他获得门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