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花香的初春,笔者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祖国大陆去台人员最多的海岛县福建省东山岛采访。在岛上的“寡妇村展览馆”参观,笔者的眼球被这个展览馆唯一一件乐器,一支台湾笛子所吸引。通过采访,我更被这支台湾笛子的故事感动肺腑。 这支文物般宝贵的笛子原来挂在东山岛前楼乡沈加添先生的家中,是1997年建馆布展时征集来的。除了出自台湾之外,笛子看上去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见图)。但是,它却有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 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前,国民党驻岛部队败退台湾时,大肆抓丁扩充兵源,从岛上抓走4793个青壮年,使东山岛落下“八百活寡”。当年仅200余户的铜钵村,一夜之间就被掳走147名壮丁,使91名已婚妇女守活寡盼夫归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寡妇村”因此而得名。那年,沈木花先生刚刚19岁的独苗沈加添也被蒋军列入抽壮丁花名册。沈木花早年丧妻,唯望独子继承香火。儿子一走,如何是好?无奈之中他想出一个两全妙策:冒充儿子的名字“沈加添”当了壮丁。 在台湾,沈木花先生举目无亲,想家思子时无限哀伤,便买了一支台湾笛子为伴。痛苦时,常独自一人来到海边,掏出他形影不离的笛子,对着祖国大陆的方向吹奏起《苏武牧羊》:“苏武牧羊非海边,雪地又冰天,一去十九年……”曲罢,他常仰天感叹:“苏武牧羊也只19年,而我苦离家乡却近40载啊!”每当他听到“沈加添”的叫唤声,不禁五内抽搐,思念起海峡西岸的儿子。 台湾当局开禁去台人员回大陆探亲前,沈木花先生不顾危险,辗转异国,回到梓里与儿子过上天伦之乐的生活。闲暇之时,他常用随身带来的台湾笛子吹起《春明月》《喜团圆》等乐曲。他还发起组织了以演奏乐器会友的“台胞老人俱乐部”,每逢乡里婚丧喜庆,他就用这支笛子表达悲喜之情。如今,沈木花老人早已骑鹤西归,但他的这件文物般的乐器,以及他演奏过的富有乡土气息的笛曲,依然为乡亲们津津传颂。 笛子本无生命力,但因附在它身上的催人泪下的故事而萌发出特殊生命力,并且得到延续。观展赏笛,我仿佛听到笛子在发出动听的时代乐音:“海峡两岸的悲剧不能再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