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北京残奥会圆满落幕。闭幕式上,来自天津的青年笛子演奏员毛镝用一曲《收获》描绘出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悠扬、细腻的笛声与现场的气势如虹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所有观众深受感染,他们为这位盲人演奏员送去了最热烈的掌声。
毛镝1981年出生于天津。1岁时,一只眼睛被意外戳伤后引发感染导致双目失明。9岁时,酷爱音乐的毛镝拜天津音乐学院著名教授陆金山为师,开始学习笛子演奏。刚开始学习时,由于不知道怎样运气,小毛镝就把手放在陆老师的腹部,用心去感受呼吸与运气的过程;不知道拿笛子的姿势,他便把手扶在老师的肩膀上,感受着演奏动作的变化;眼睛看不见乐谱,老师便把曲子唱出来或是吹出来录在小录音机里,回到家后毛镝再反复地听,不停地练,直到把曲子完整地吹出来。他一练就是10年。毛镝的家在一个大杂院里,由于害怕吹笛子时吵到家人和邻居,小毛镝就跑到院子门口的厕所里练习,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三九寒冬,只要找不到儿子,毛镝妈妈就知道儿子肯定又躲在厕所里练习呢。
2000年,毛镝和妈妈决定到北京拜访著名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维良。去拜访的那一天,正赶上张老师不在家,毛镝说自己对那天记忆犹新,因为那天正赶上特大沙尘暴,狂风与黄沙肆虐着北京城,但是他依然跟妈妈在老师家门口等了三个小时。等到张教授回家时,毛镝已经变成了泥人。他为张教授演奏了一曲《花泣》,正是这一曲《花泣》感动了张教授,也为他后来正式进入中国音乐学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走进大学校园的毛镝跟同学们相处非常愉快,因为他的乐观与刻苦,很多同学都无法相信这是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学生。每次上课,他都会早早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上课时他要录下老师所讲的内容,回到宿舍后再一点点地记忆与理解。有一次由于是开卷考试,题目范围很广,老师说可以多给毛镝一些答题时间,但是毛镝却表示自己不能接受特殊照顾。三个小时后,毛镝在规定时间内交上了考卷,最后竟得了很高的分数。任课老师好奇地问毛镝是怎么找到这些很多正常同学都无法从书中找到的答案的?毛镝说:“老师,这些您上课都讲过啊。”说完竟拿出了半尺多高的课堂笔记。就这样,四年后,毛镝以不可思议的吹管乐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毕业,同时也成为中国音乐学院首位盲人毕业生。随后,他走进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为一名笛子演奏员。
“上苍是公平的,它在为我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不会抱怨,只要肯努力,我们也一样能行!”走下残奥会闭幕式的绚丽舞台,毛镝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