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知道,他8岁时第一次从电视上听到笛声,却寻找了10年才再次相“见”;后来我也知道,那曲子叫《鹧鸪飞》,讲的是一群生机勃勃的小鸟朝着太阳展翅翻飞……
那天中午骄阳似火,六楼忽然传来一曲笛声,就像倏忽而至的大雪,漫天飘洒……
那天中午骄阳似火,六楼忽然传来一曲笛声,就像倏忽而至的漫天大雪,飘飘洒洒。
我站在窗口看到吹笛人,他转过头试探着对我微笑,这时我才发现他
后来我知道,他8岁时第一次从电视上听到笛声,却寻找了10年才再次相“见”;后来我也知道,那曲子叫《鹧鸪飞》,讲的是一群生机勃勃的小鸟朝着太阳展翅翻飞……
天音
这个名叫邓国龙的吹笛人,是广州市盲人学校大专二年级的学生,1.75米的身高,皮肤黝黑,有一张帅气的面孔。如果不是走路时些许的犹豫,记者实在不能相信他是一位盲人。
“你怎么知道我站在窗口?”听了记者的惊讶,他淡然一笑,“每个人的脚步声都不一样。”
邓国龙出生在广东河源一个小山村,先天视神经萎缩,父母家境贫寒仍带他四处寻医,甚至去河南一家医院一待就是大半年,但在哪里都没得到什么好结果。
为了让孩子读书,爸妈不得不送他到普通学校,可是那段日子他并不快乐。“同学总是欺负我,很歧视喽,让人心里难受”。
从小学开始,他已经显露出音乐特长,新歌学一两遍就会唱,还能轻易地哼出谱子来。小时候,在邓国龙的梦里常常出现两件事:一是自己能看,二是那个偶然出现的让他难忘的声音。
“我记得大概是8岁吧,一次从电视里听到一段乐器独奏,声音特别好听,像山谷里的溪水悠悠流淌,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是什么声音?从此,无论是上公园还是外出治病,他都留心寻找。遗憾的是,那声音再也没有出现过。
一曲《鹧鸪飞》,邓国龙沉醉其间
拜师
1993年,父母听说广州有间盲人学校,就把邓国龙送了过来。
一天,邓国龙正在“看”书,突然,他的心像被揪住似的“砰砰”急跳,没错,那个时常萦绕于脑海中的声音,正从隔壁传来。
制造出这种声音的,是其它年级刚从梅州转学过来的一个学生。邓国龙这才知道,自己寻找了近10年的声音就是笛声。这一年是2000年,邓国龙18岁。
“我花了35块钱买了支笛子。”那是他买的第一支笛子,他吹的第一首曲子是《友谊地久天长》。
跟笛子有关的一切都让邓国龙着迷
2004年,他从网上读到一篇报道,说广州有支1米8长的巨笛,决定去看看。在惠福西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乐器店里,邓国龙认识了被誉为“南箫王”的郭大强。
“我讲了自己的情况,说想学吹笛,但琴行要收1200元学费,我没有,问他能不能帮忙找个老师?”没想到,这个不情之请,郭大强竟一口答应。
听老友介绍有个盲学生想拜师,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谭炎健有些“顾虑”,他担心邓国龙在路上的安全。“后来我打了十几个电话,表达了迫切的心情,谭老师这才点头,不收钱,一直指导我到今天。”邓国龙说。
渴望
一群鹧鸪自由翱翔,忽高忽低,倏隐倏现———他用笛子最高难的技巧“循环换气法”吹奏了一曲《鹧鸪飞》。看他陶醉的表情,我知道乐声一定在他的心中打开了一扇窗口。
邓国龙的世界并不闭塞,他的QQ笛友群中有几十个朋友,除了打字慢点,没有人会想到他和别人不同。练了几年后,他在学校还收了两个徒弟。
去年,他一个人出了趟远门,“路上有点波折,我身上一共带了400元,被偷了300元,列车员还差点不让我上车。”那是到湖南长沙参赛,最终他获得了竹笛独奏金奖。
他的柜子里有一大叠奖状,最显眼的是2006年澳门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广州选拔赛笛子青年A组银奖,2007年香港举办的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广东赛区金奖……“可惜,我没有钱去香港、澳门参加总决赛。”
很快就要毕业了,邓国龙说:“我有按摩手艺,能养活自己,每个月收入能有1000多元。我要先干两年,把欠学校的8000元学费还了。”
“想过一辈子的打算吗?”
“我不敢想,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但他的内心,渴望人生能有另一种选择,“找一份跟吹笛子有关的工作,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领舞《千手观音》的邰丽华一样,用笛声打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