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玉屏自治县黔东民中校园传来阵阵笛声,箫笛教师谭世刚正指导40多名学生排练箫笛艺术节的演出曲目——箫笛合奏《侗乡夜话》,随着老师的手势,箫笛声此起彼伏,腾挪跌宕。
近年来,学习箫笛的风潮席卷玉屏,从学生到教师,到干部职工,不少人拿起箫笛都能随手吹出美妙的声音,其中还涌现了两位“80后”传人,一位是箫笛教师谭世刚,一位是玉屏箫笛厂厂长姚懿洲。
“能到玉屏,这还得益于玉屏近年来对箫笛事业和箫笛演奏人才的重视。”谭世刚如是说。
近年来,玉屏自治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加强了箫笛人才、原料、生产三大基地建设,一方面通过立法的方式,出台了《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制作、演奏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实施办法》、《玉屏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包括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引进专业人才,谭世刚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玉屏自治县启动箫笛人才培养计划,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箫笛课程,职业中学音乐课全部改成箫笛专业课。谭世刚到玉屏后,主要工作就是在职中开展箫笛教师培训。
关于玉屏箫笛的发展,谭世刚认为,一方面县委、县政府继续做好箫笛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这些优秀箫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为玉屏培养更多的箫笛人才;二是加强与各大音乐学院的合作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更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到玉屏来传经送宝。
“目前,我们正在编写一本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箫笛演奏的本土教材,也计划扩大箫笛教育培训面,把培训延伸到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向纵深发展,使箫笛人才能遍地开花。”谭世刚说。
26岁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8岁成为玉屏箫笛厂厂长,姚懿洲在谈到这些荣耀时,真诚地告诉笔者:“我只是一个太幸运的人。我深知荣耀背后的职责,我会尽我最大的力量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玉屏箫笛走向世界。”
对姚懿洲来说,如何让箫笛厂快速发展、壮大成了他的主要任务,如何让玉屏的箫笛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更是扛在他肩上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他每天的工作是箫笛的鉴定和调节音准。工作之余,姚懿洲还经常参加下乡表演、箫笛培训等活动。在姚懿洲看来,箫笛表演和培训,不仅是对个人的提升,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和培训能将箫笛文化根植在每个玉屏人心中。
在箫笛厂,姚懿洲虚心向厂里老技师们学习的同时,还与同事合作开拓市场,扩大竹林基地。他的加入也给这个老厂注入了鲜活元素,在他的提议下,箫笛厂对箫笛音孔的位置和选材的方法都做了新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现代音乐的需要。有了姚懿洲的参与,玉屏箫笛厂网上销售工作也开始渐渐步入正轨。这也正是“80后”青年思维活跃、奋发进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