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箫笛声声唤传人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笛子新闻 > 正文
【字体: 】  

箫笛声声唤传人


    “不是我自己吹,全国各地的音乐我都能吹上几百首。”7月7日,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经营乐器的蔡萍面朝大街吹起了

    1988年走进玉屏笛厂学习箫笛制作工艺,现在自己开店经营箫笛的蔡萍,当年作为玉屏箫笛厂一名学徒工,很羡慕工厂里面会吹箫笛的姐妹。向他们请教,可姐妹们似乎并不乐意教她。

    “箫笛吹奏有什么学不会,又不是造原子弹!”抱着这样的决心,蔡萍开始了学习箫笛吹奏技法,并相继掌握了葫芦丝、巴乌等吹奏型乐器演奏的技巧。2001年,一所大学的学生来玉屏开展社会实践,300名学生走进了蔡萍的店面购买箫笛,学生们每买一对箫笛都要她试音。“每个学生买了5至6支箫笛,试吹从早上9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累得够呛!”谈起当初的经历,蔡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县城汶水路一栋居民楼六楼的作坊里,钟传良、黄玉珍夫妇进行着箫笛加工生产。在这里,最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就是一台改装的钻孔机,其他全部要靠手工。

    屋子很寂静,夫妇二人并排坐在窗户前一张简陋的工作台上制作箫笛。如果不是对玉屏箫笛艺术造诣执着追求,很难想象一对年轻夫妇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事这样繁琐的劳动。“每天保底工资五十块钱,工资不高,但丈夫热爱玉屏箫笛!”黄玉珍的谈话中道出了玉屏艺人对这一侗族乐器的执著。

    “朝吹笛,晚吹箫”是生活在湘黔交界上贵州玉屏侗族群众的生活常态。玉屏箫笛又称平箫玉笛,据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古玉屏所在地五溪就有箫笛流传。1915年,“平箫”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与茅台酒一起双双获得金质奖章。从此,玉屏箫笛、茅台酒、大方漆器并称“贵州三宝”。声名远扬的玉屏箫笛价格攀升,1927年,一对精致平箫玉笛价格可买到7块银元。

    当地的箫笛厂有着近70年的生产历史。厂长姚茂禄老人正专心地在箫笛上进行刻画,提起工厂的生产经营情况,他说,本钱不够,技术人员太少,商家定了1000对玉屏箫笛,工人连夜加班也只赶出了500对。姚茂禄介绍,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复杂,分制坯、刻字、打磨3道工艺,选材、调直、刮皮、钻孔等72道工序。

    “别看我是厂长,每天雕刻、校音什么都干!”老人伸出布满老茧的双手。姚茂禄介绍,自己16岁进入箫笛厂,从学徒干起3年才入行,15年才出师。从此与平箫玉笛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玉屏箫笛品牌的延承,老人忧心忡忡。姚茂禄说,作为侗族文化精髓的玉屏箫笛在商标使用上没有专一性,包括玉屏箫笛厂在内,县城10来家箫笛经营店都在使用玉屏箫笛的商标,尽管出台了地方标准,但生产的工艺水平高低不同、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大家缺乏品牌意识,以至于在玉屏箫笛商标到期后被杭州某商家抢注。后来通过多年努力,2009年玉屏箫笛才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地理标志类证明商标的乐器。

    “这些年来,县里加大了整合箫笛生产的力度,成立以玉屏箫笛厂为主体,其他箫笛作坊股份参与的公司,但利润丰厚的店根本不愿入股。”姚茂禄说。

    在玉屏影响最大、号称“箫笛大王”的刘昆山箫笛社里,柜台上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平箫玉笛,从3楼至6楼的生产车间里,到处堆满箫笛半成品、成品。在刻字车间里,工作了8年的刘师傅正信手拈来地在箫笛上微刻。他说,玉屏箫笛除了音质好外,还要将镂空工艺与中国书画手法结合,在箫身笛首微刻图画,像他这样的微刻工人不仅要懂雕刻,还要练就一手好字,“可以说,玉屏箫笛既是乐器又是一件高雅的工艺品,更是一本侗族文化史。”

    刘昆山箫笛社第四代传人刘泽松为扩大箫笛的销售,2005年派出自己的女儿刘莉在北京开设办事处,建立玉屏箫笛销售网站,通过网络他的箫笛销往全国各地。柜台上的发货单,有发往陕西、广州、成都等地,约有50来份。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愿意学习箫笛制作的人太少,40年来我的作坊只培养了20多名制作艺人!”刘泽松说,玉屏箫笛制作人才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以前他进箫笛厂是托熟人找门路进去,除了向自己父亲学习,还拜厂里的老工人为师,没有工钱一样干得热火朝天,而现在月薪1000元也没有人愿意做学徒。除了嫌工资太低外,主要由于箫笛制作是一种纯手工劳动,学徒期长,劳动辛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刘泽松说,现在箫笛制作人员主要是40岁以上的人为主,生产工序也由过去的72道减成24道。2010年县里以每月补助500元津贴的形式,在全县范围内选拔玉屏箫笛制作人才,10个名额最后只选取了8人,其中1人还是从外地引进的。
 
    “三年笛子九年箫”这是当地人学习箫笛的一句俗语。作为一种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日益边缘化。家长们都反映现在的孩子更愿意学习钢琴、吉他等乐器,对于箫笛鲜有兴趣。

    有着30年箫笛吹奏经验的艺人吴绪忠表示,现在城市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后辈们更喜爱外来文化,像箫笛这样的乐器只有在文化生活单一的农村才有天地,因为农村的孩子只需10元钱就可买支笛子,也不需要认识什么曲谱,只要自己琢磨跟着旋律就慢慢可以学会,“这样下去,玉屏箫笛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将向草根文化发展。”

    “以前玉屏周边都有竹子作为原料,现在所有的原料都来自浙江!”在玉屏长期销售箫笛的姚茂芳感叹道。与许多民族器乐命运一样,大规模生产使本地原料枯竭。

    据他介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玉屏箫笛原料自给自足,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箫笛的追求,从20世纪末箫笛的原料全部依靠外来供给。一支原料竹一般要8元,品质好的要上百元,而一个工匠一周只能生产一支工艺精美的箫笛,低廉的利润还不如卖原材料赚钱。

    从2008年起,当地为改变原料、人才、生产制约玉屏箫笛发展的问题,相继启动了竹林基地、人才基地、生产基地建设,种植竹林3370亩,并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普及箫笛课程,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箫笛教育人才,拿出事业编制引进箫笛专业人才。但如今,当地愿意投身箫笛制作的人寥寥可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新闻录入:施宇    责任编辑:施宇 更新时间:2011/7/20 11:20:55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