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二胡乐飘进语文课堂

雍景园小学课改出新招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二胡新闻 > 正文
【字体: 】  

二胡乐飘进语文课堂


    低哀婉转的二胡乐在教室里汩汩流淌,如泣如诉;老师轻柔温婉地向学生诉说着阿炳苦难的一生;同学们对阿炳的深切同情被激发出来,齐声动情地朗诵:“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整个课堂笼罩在凄美动人的气氛中,让人仿佛置身于月夜下的泉水旁。
  这是东区雍景园小学刘春霞老师为五年级学生上的一堂阅读课———《二泉映月》。4月20日上午,全市200多位小学语文老师来到雍景园小学,倾听这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追寻语文课堂之美”是小学语文课改以来该校语文组定下的研究题目。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探索和精心准备,由刘老师成功地演绎出来。

语文课不再千篇一律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笔者在10年前读小学就曾学习过。千篇一律的朗诵背诵、结构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已演变成小学语文课枯燥不变的梦魇。然而,刘老师的这堂课与其说是普通的语文课,不如说是高雅的音乐鉴赏课,让笔者和在场所有听课老师深深陶醉其中。
  一篇在小学课本屹立几十载光阴不倒的课文,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还能吸引住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需要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在课文中挖掘出新的美感,带给学生非传统的美的体验。
  “美的建构,其实就是设计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我们搭的桥走进文本中去。”刘老师的这堂课,段落的节奏美、乐曲的音律美、描绘的意境美三者融为一体,学生与老师、课文情感交融,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对曲子有了更深的感悟,对“美”也有了更充分直接的体验。
  在课后的研讨中,刘老师提出了自己对“追寻语文课堂之美”这一命题的理解。她认为,语文学科内容丰富优美,语言文字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然而,由于以往语文老师很少充分挖掘出蕴涵在课文中的美感,学生往往觉得语文课单调乏味,缺乏美感。

学生设想自己是阿炳
  课堂美的酝酿与激发,不单依靠老师的指引和传授,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想象、体会、揣摩。如何让衣食无忧的小学五年级学生真正深入理解《二泉映月》中阿炳坎坷苦难的人生遭遇呢?
  刘老师的课有一个让人惊喜的亮点:学生朗读到阿炳在泉边进行乐曲创作时,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是阿炳,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一位女同学回答:“如果我是阿炳,我埋怨上天,为什么要让我过这样苦难的生活。”刘老师继续启发她:“那你会对上天发出怎样的呐喊呢?”女同学愤恨地发出了自己的呐喊:“上天,为什么你对我这么不公平?!”
  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大家纷纷举手“体验”阿炳的心情。“我的音乐才华为什么没有人理解?”“以前多么幸福,现在多么悲惨,人生的落差太大了!”……每个学生都把自己“代入”主人公的生活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经历的悲怆。
  “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升对课文欣赏的美的境界。”在场听课的老师发出由衷的感慨。他们对刘老师这一精心设计的环节赞叹不已。

老师是“寻美”的关键
  “首先,老师是美的发现者与欣赏者;其次,老师是美的建构者;最后,老师应是美的共享者。”课后,刘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老师首先要有发现与欣赏美的基本功,然后针对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策略来对美进行构建,最后引领学生一起共享美的体验。
  一位听课老师说:“美是事物最高的境界,我认为这堂课是‘和谐课堂’,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学生在理解不到位时,刘老师没有谴责,而是耐心引导,把知识‘随风潜入夜’地灌输给学生。同时,语文教学重人文性,不能只培养学生读、写、背诵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体味课文的情境美、音乐美和精神美,与阿炳对命运的抗争产生共鸣。”
  另一位老师则感慨地说,这是一堂充满灵动、情趣与感染力的音乐欣赏课,老师起到了“阳光、空气、水分”的作用。

中山商报   新闻录入:蒙蒙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7/4/30 2:41:46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