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拉的
二胡是我见过最好的
“阿炳虽然只是个民间艺人,但是他拉的
二胡,是我当年见过的最好的”黎松寿这样评价阿炳的演奏技巧。
“崇安寺类似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等地方,有做小生意的,有卖艺的,各种各样的人都聚集在这里,所以非常吵闹嘈杂,但是阿炳在这里演奏的时候,他的琴声是压不住的,大老远就能知道是他在表演。人家用的琴一
般是细弦、丝弦,他用的是比人家粗一级的中弦、老弦,但是不管哪把琴到他手里,他都能很好地控制得住,他的琴声又甜又糯,但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此外,人家表演都用话筒,因为音量不够,但是他从来都不用,这完全得益于他手上不一般的功夫,那时候我在上海等地方看过很多人的演奏,但是没有一个有他拉得好”。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但是黎松寿对阿炳的演奏技巧仍然记忆深刻,据黎老介绍,阿炳幼年在父亲指导下勤习道教
音乐,这为他后面的演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他的说唱
新闻是一绝
“阿炳说
新闻,‘无锡八怪’之首。在阿炳的几个绝活中,他的说唱新闻是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群众最受欢迎的。”黎松寿详细描述了阿炳说唱新闻的特点,“阿炳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知道的东西很多,他听到什么,就能记住并说到自己的新闻中来,而且以他独特的形式进行表现,因此非常吸引人。比如说哪边枪毙了个大流氓,哪边的千金小姐和车夫自由恋爱私奔了啊,这些老百姓都非常爱听,虽然有时候为了迎合观众,会出现迷信以及低俗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阿炳说唱新闻本身的价值。”
黎松寿回忆,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阿炳站在了人民的一方,马占山的抗战故事他说过,中国军队轰炸日舰“出云号”的故事他也说过,他还建议老百姓不买日本货,在国内战争时期还讽刺国民党的金元政策,巧妙的是他还懂得用指桑骂槐、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的方式,既让老百姓听得很过瘾,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据悉,阿炳说唱新闻一般用三块板开场,接着用
胡琴拉两句,在说新闻的时候,以说唱为主、
音乐为辅,一般四字一句,有套字,同时运用包括锡剧里面的“文书调”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所以很有特点。不过可惜的是,阿炳的这项绝技并没有像《
二泉映月》那样被保留下来。
他有绝佳的人缘
据黎松寿介绍,因为阿炳看不见东西,所以他的耳朵特别灵敏,在街上听到别人的声音,他都能准确辨别出那个人是谁,并且很客气地和人家打招呼,而别人也因此很乐意跟他攀谈。
有意思的是,有家香烟店老板,每次在阿炳经过的时候,都要很客气地把香烟送给他抽;在广福桥附近有家面摊,做的面和馄饨都很好,但是每天晚上,面摊老板都要留一碗面和一杯酒,别人就算出再高的价钱也不卖,他就是为了等到那熟悉的二
胡琴声,然后招呼琴声的主人过来吃面和攀谈,即使再晚,面摊老板都会等……
虽然阿炳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街头艺人,但是他以他的才艺和谦和获得许多老百姓的尊重。
特定环境中的民间艺人
过去,关于阿炳的认定有两种极端的意见:有人因为他创造了音乐经典而把他拔得很高,也有人因为他生命中的两个污点而把他全盘否定。
“他是生活在那个特定环境中的民间艺人”黎松寿如此回应。据黎老介绍,阿炳年轻时代生活失检,沉溺风月,终至祸及双目,这是事实,之后阿炳也追悔莫及,在上街说新闻的时候,他经常奉劝世人莫学此恶习,在黎老看来,一个人能够在众人面前拿自己的惨痛教训作为例子,这是难能可贵的。阿炳也是在那个环境中吸上鸦片,之后他上街卖艺,晚上经常要到一两点才回来,非常辛苦,这也导致了他不得不以鸦片来维持精力,和一些旧社会的老艺人一样,阿炳染上毒瘾也是与那个特定环境分不开的。
不过阿炳的艺术成就绝对不会因此而打一丝折扣,因为融入了生活的苦难,他的二胡、
琵琶和说唱新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是黎松寿并不同意有些人对阿炳的神化,“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他站在人民的一边,这确实是爱国主义,但是他的爱国主义只是自发的、朴素的,他是在那个环境中艰难求生存的民间艺人,我们不能因为他创造出现实主义的、具有抗争精神的《
二泉映月》,而把他的思想境界拔到不实际的高度。”
关于如何认定阿炳是记者访问黎松寿的最后一个话题,也是他对此次所说内容的一个总结。这次访谈,黎松寿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阿炳,就在阿炳故居即将开放之际,黎老将自己封存已久的记忆,为世人如何正确看待阿炳和他的音乐,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启示。
后记:就在记者赴南京采访后的第三天,黎松寿教授就从南京来到无锡,参加即将于“五一”期间举行的阿炳故居开放仪式,5月4日上午9:00,他将在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作主题为《阿炳音乐人生》的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