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猎水余韵:未完的告别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二胡新闻 > 正文
【字体: 】  

猎水余韵:未完的告别


  午后的猎水,薄雾轻抚。水畔芳芝李公祠,粤韵飘飘。

  细听之下,是一曲尽诉离情的《分飞燕》。昨日下午,猎德曲艺乐社在这里举行“告别演唱会”。

  2003年,猎德粤剧私伙局“曲艺乐社”成立,定址芳芝李公祠。2006年,曲艺乐社拥有“师傅”18人,“唱口”12人,每天都“开局”,祠堂由是成为街坊聚集的热闹之所。

  2007年9月1日,距离猎德村拆迁清场,仅剩一个半月。大街小巷到处流动着蚂蚁般正在找地方落脚的人。“告别演唱会”最后时刻推迟,但伴随着拆迁,“曲艺乐社”终究逃不过分离的命运。  
  
  专注的准备
  
  “9月1日下午2点半,回来开局,互相知照,欢聚一堂”。黑板上的通知赫然,仿佛在提醒“曲艺乐社”的成员,“告别演唱会”即将开始;同时也仿佛在提示村民,距离搬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下午2点18分,黄伯和梁叔一前一后来到芳芝李公祠。打开存放乐器的柜子,他俩小心翼翼地把扬琴二胡、秦琴等道具,一一摆放出来。才弄好,只听见屋外传来一句,“你们这么早啊”,原来是杜姨和李姨到了。曲艺乐社的成员都有这样的默契:先到的人,先干活。黄伯坐到了扬琴前,神情专注。他右手拿着音锤,每敲一下,眼睛都盯着调音器。“低了”,他自言自语道,边说边用自制的调音木,使劲收紧琴弦。“这根调音木很粗糙,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是削了我家的筷子做出来的,想不到一用就是10年”。黄伯说话的时候,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调音器。仿佛此时此刻,没什么能比调准每根弦的音更重要。

  梁叔身旁摆着一只高胡和中胡,那只高胡的风箱有些开裂,而中胡的风箱则发了霉。“唉,才一个星期没拉,两只胡都有点‘神’了。如果三年不碰它们,想必都废了。”今朝一别,接下来便是为期3年的拆迁,这份记忆何以延续?梁叔不禁有些唏嘘。
  
  唱一曲《分飞燕》
  
  下午2点40分,“师傅”、“唱口”、观众共聚集了40多人。随着一声高胡响起,演出正式开始。身穿淡蓝花衣,脚踩粉红拖鞋的杜姨首先登台。她今年已65岁,却被村民称作“小花旦”。无需化装,不必试音,从杜姨唱哼一句高音开始,所有观众都惊叹于她的“紫喉”。所有的“唱口”都是排着队轮候上台。杜姨的表演结束后,轮到李姨。一曲《魂梦绕山河》紧接着是《重台泣别》,然后又到《分飞燕》……所有的节目都不约而同充满离愁别绪。

  94岁的叶婆婆拄着拐杖,边听边点头,她家就住在芳芝李公祠旁的来清里。“一墙之隔,我不用出门都听得一清二楚。”她说。不过,叶婆婆表示,今天一定要亲眼来看看,“怕以后没有机会了。”
  
  谢幕却未落幕
  
  整个下午,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来了走,走了来。乐声从2点多一直延续到5点半。“我们平时都是4点半收档的,现在已经到了5点半,下面是最后一曲《昭君出塞》。”“师傅”们宣布。当唱至“尽那哀音诉,叹息别故乡”时,几个街坊都不禁掏出了纸巾,使劲想抹掉眼角的湿润。

  最后一曲完毕,“师傅”们都准备着收拾离开。“别走得太快,让我们多唱一首吧”,台下传来这样一句。“告别演唱会”一直持续到6点15分,依旧没有散去。天暗了下来,芳芝李公祠里灯火通明。黑板上的通知改了两笔,“9月4日下午2点半,回来再开局,互相知照,欢聚一堂”。  

  图/本报记者 方谦华 实习生 陈奕启

  文/本报记者 李晓瑛  
  
  图:

  梁师傅下午早早来到芳芝李公祠,将他那把有十几个年头的中胡琴的琴弦重新固定、调音。“如果三年不碰它们,想必都废了。”今朝一别,接下来便是为期3年的拆迁,这份记忆何以延续?梁叔不禁有些唏嘘。
  
  原先定下这次相聚是最后的告别演出,在接近结束时,老戏友交谈着不愿离开,最后决定把告别演出推迟。  
  
  猎德村随着拆迁的临近,引来许多人关注,许多摄影爱好者昨天聚到芳芝李公祠,记录猎德戏友们可能是最后的相聚时光。  
  
  此次演出老戏友们都很投入。这次相聚是人数较多的一次,因为事先都被告之是拆迁前最后的告别演出。

南方报业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7/9/3 0:42:26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