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重振粤乐 一生使命—访开平籍岭南文化名人、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二胡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重振粤乐 一生使命


  余其伟,开平市赤坎人,1954年出生。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及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星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武汉音乐学院客席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1991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2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我国表演艺术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终身特殊津贴。2004年9月起任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主任。2007年当选“岭南文化名人”。

  余其伟1982年获全国民族独奏观摩比赛一等奖第一名,高胡独奏《鸟投林》于1989年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著有音乐评论集《粤乐艺境》及演奏教材《中国广东音乐高胡名曲荟萃——余其伟编注演示版》。

  余其伟是同行公认的“具深刻艺术思想与天才演奏技巧”的音乐家。

  1

  故乡池塘边榕树下

  孕育年少音乐梦想

  记者:一个杰出的演奏家,孩提时代的基础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听说,您的父母在您十岁那年给您买了个二胡。您是从这时开始二胡训练吗?这是缘于自己的兴趣,还是父母的要求?您最早是师承于哪位老师呢?

  余其伟:江门是广东音乐之乡、曲艺之乡,开平、台山、新会的音乐、曲艺一直相当有名。少时,我的家乡开平赤坎,条条村落,在夏天的傍晚,都会见到这样的景象:村头的大榕树下,清凉的池塘边,总是聚集了老少村人,大家吹拉弹唱,十分热闹。我最爱在这里凑热闹,也跟着学拉二胡。渐渐地就痴迷上了。我八九岁时,母亲曾花2元钱给我买了一把高胡,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这可相当于一个人半个月的生活费。这引起村人的议论,说这样的“细老哥”实纵坏了,但时间一长,看到我勤学苦练,艺日精进,村人便说,他父母看得准,钱用得不枉。

  1972年,我19岁,考上广东人民艺术学院音乐系,即现在星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跟从黄日进老师习乐。3年后,以优秀的毕业成绩分配到广州乐团。又拜高胡名家刘天一、朱海为师z,艺术造诣提高很快。后来又随赵宋光教授进修音乐理论。

  记者:在您数十年的演奏生涯中,鲜花与荣誉无数,哪一次令您印象最深刻?

  余其伟:说实话,每次演出完,都是后悔,因为我天生喜欢反省,总是对刚才的演奏不满意;察觉出自己的缺点,遗憾很多。

  记者:事实上,在您十岁至二十岁的那个时代,无论是西洋音乐还是民族音乐,都不是一个很适宜生存的时代,这对您的基础训练会有影响吗?

  余其伟:您这样的提法还不够准确。首先,民间民族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深植于侨乡。虽然当时“破四旧,立四新”,破坏了许多传统文化,但是侨乡还与大城市有所不同,譬如,无论广东音乐,广东曲艺,抑或开平民歌,在侨乡广大农村都相当喜闻乐见,并且因迎合当时意识形态的需要,用民间文艺形式表现了许多革命进步的题材。现在回头来看,颇有一点幽默感,但也有了“曲线救国”的味道。其次,大半个世纪以来,侨乡因由特殊的历史背景,一直受到港澳的影响和欧风美雨的浸润。西方文化在侨乡人眼中并不陌生。少时,我除了拉二胡,也拉过小提琴,而当年开平不少画家,除了画中国画,也画油画。与六七十年代中国的许多其他城乡相比,侨乡确有其特殊之处。可以这样说,早年侨乡这种特别的文化艺术氛围并未削弱我的基础训练,反而滋养了我的艺术气质。

  2

  振兴广东音乐责无旁贷

  人生经历两次重要转折

  记者:对于广东音乐,您有很深的忧患感。广东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相比,其独特性是什么?您的忧患在哪里?

  余其伟:无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还是西安古乐、河南梆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每一个乐种都独具个性,有着它不可替代之处。广东音乐于本世纪初发育成为一个无论美学层次上,还是音乐形态层次上都充分独立的一个乐种。其特点如“小家碧玉”,清秀姣丽,轻快活泼,代表名曲有《平湖秋月》、《雨打芭蕉》、《饿马摇铃》、《鸟投林》等。

  如今,广东音乐面临着双重危机,一是在技巧与音乐使命感上远远落后于北京与上海——1989年和1995年两次国际性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广东选手几乎全军覆没;二是在音乐的发展方向上,因一味向位于文化中心的北方看齐,而丢掉了广东自身的特色,因此,我提出了“广东民乐双肩挑”的思想,即学习外省的、西方的、现代的音乐中的高难度技巧,与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也不能丢弃岭南音乐特有的古典、传统、地方的特色,尤其是岭南音乐灵动与浪漫,而从广东音乐的现状来看,后者似乎更为紧迫。重振广东音乐是许多广东音乐家无可推卸的使命。

  记者:所以,在您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经历了两个重要转折,一是从职业演奏家到星海音乐学院的教师;二是从星海音乐学院的教师到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主任。这应该是您解除忧患、履行使命的一个佐证吧。

  余其伟:我自始自终有着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因为岭南这片热土抚育、培养了我,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我没有理由不把其传统文化精华——广东音乐发扬光大,让粤乐同北京、上海等地的民乐齐头并进。以前,我通过手中的一把胡琴拉出来,但我已经不满足于用乐声倾述,而要站出来大声呼号了。于是,近不惑之年,在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刘春荣教授等的多次盛情邀请之下,我选择了星海音乐学院,我觉得,我已经到了该以另一种方式为广东音乐做贡献了。学院对此非常支持,在全国高等音乐院校中,第一个成立了以个人命名的民族音乐研究室——余其伟广东音乐研究室,我开始了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广粤乐。那时,我和我的小组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做广东音乐表演及学术讲座,所到之处都深受学生及业内人士的好评。还出版了国乐专辑《国乐之光》、广东音乐专辑《粤韵飘香》,以及《中国广东音乐高胡名曲荟萃——余其伟演奏注解版本》等。

  2004年6月,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系主任王国潼教授退休后,经过层层考核,我接替了他的位置。

  记者:在香港这样一个纯粹的商业、金融主导的社会,相对比较偏冷的广东音乐能受到人们喜爱和重视吗?这段生活经历对您有没有影响?

  余其伟:到香港演艺学院任教,让我感到人生更"丰满"、有意义。香港虽是一个以商业、金融主导的社会,但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宽松的文化环境、规范高效的文艺运作,充足的资金,有利于艺术家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也有利于广东音乐的发展与传播。上任之初,香港演艺学院明确告诉我,应重视传统民乐教育,这就是我为什么来这里的原因。在这里,我可以充分发挥我的特长,实现我的理想,而且,只要你是人才,有才华,就会得到应有的尊重,我很享受在这里的工作。

  3

  充满诗意的演奏家

  深刻理性的思想者

  记者:对于广东音乐,对于音乐与人生,您有着深刻的感悟与思考,不仅身体力行推而广之,而且拿起笔,作理论的探讨与总结,这实属难得。我知道您几次出版的《粤乐艺境》,是学者们研究广东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您本人的必读之书,也让许多同行一读再读,受益良多。请您谈谈写这本书的情况。您认为实践和理论之间有什么深刻的联系?

  余其伟:那本书最早于1998年出版。书中内容除了3万字的《广东音乐文化历程》和《广东高胡60年览略》等论文带有纯学理外,大都是平时即兴之作。那些年,我喜欢思考,有很多诗意的想法,并且愿意动笔把它诉诸于文字。这本书汇集了我在理论研究、音乐评论、出访随笔等方面的几十篇文章。我觉得,当艺术家就要读书和思考,否则便成了一个工具,而且实践和理论并重,才能更快、更有成效地推动粤乐与国乐的创新与发展。

  记者:有评论家赞誉您的演奏“充满了诗意的幻想、哲理的沉郁,开拓出优美而高远的境界”;“在意象的云朵间闪翅穿翔”;“仙风道骨的韵味”,等等,是同行公认的“具深刻艺术思想与天才演奏技巧”的音乐家。是什么样的积累让您做到将各种文化内涵融会于音乐演奏,如此卓尔不群?

  余其伟:这个较难回答,这只是人家的说法,但我想有三样是必须的。其一是乐感。乐感是天生的,这是基础,乐感不行,无从谈起。其二就是勤奋。有了乐感还要勤奋,我每天坚持练功,就算手指因为压弦被压出一条深槽,也不在乎。其三,要拼命读书。我喜欢文、史、哲、经济、社会等各类书籍。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母亲,她自己因没有条件读书,于是非常支持我读书,培育了我嗜书的爱好。小时候我的志愿是做一个历史学家,但阴差阳差走上民乐演奏道路,但读书的嗜好,给我开阔了人生的眼界,激发了艺术的创造,启迪了理论的思索;再有一点,就是向社会学习,我爸爸是一个冷冻机技术工人,他时常告诫我,要在社会大学中学习,认识风土人情,了解世相人心。

  4

  中国古琴音乐很伟大

  对民族音乐需有信心

  记者:一般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西洋音乐中有较多的宗教题材,而中国民乐的题材则是比较世俗化的。对此您怎么看?

  余其伟:欧洲的音乐表现形式,以交响乐为主,较多宗教题材,特点是严肃、宏大;而中国音乐的特点是旷远、悠远,与中国的书法、舞蹈同源,都是“线”的艺术,寄托了中国文化人的情感与精神,一样能直抵人的心灵。我特别要强调,中国古琴音乐是很伟大的音乐,偏激一点说,听了古琴音乐,觉得其他音乐都少了味道,多了肤浅。

  记者:您关注西洋音乐吗?您的演奏是否也吸取一些西洋音乐演奏的元素?另外,您认为在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及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音乐是否也面临着某种挑战?

  余其伟:这里有一个过程。在我二三十岁的时候,非常注意吸收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譬如优美抒情的长弓,技巧性的快弓、跳弓,甚至钢琴的一些技巧等等,但慢慢消化过来,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发现光是学西方的不行。一直以来,我们讲“中西结合”,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摹仿西方,而对我们民族的东西信心不足,对更深刻、更传神、更生动地表现东方的、中国的、古典的艺术和技巧还没有挖掘整理出来,譬如,刚才提到的古琴艺术。我们现在唯有默默坚持,希望有一天,古琴的美妙琴韵能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记者:有一个感觉,不知是否正确,就是无论民族音乐或是广东音乐,较多演奏的还是一些传统的曲目,新曲目仍显不大多,比如,我们熟悉的广东音乐,还是《饿马摇铃》、《雨打芭蕉》、《步步高》等,这是否意味着,民族音乐在创作、创新方面,成绩还不甚显著?

  余其伟:你刚才提到的像《饿马摇铃》、《雨打芭蕉》、《步步高》,等等,这些传统曲目的艺术价值是永恒的,但同时,也需要有新的曲目、新的技巧来表现当下时代的精神。我承认,从创新来看,现在优秀的作品还不多,其中的原因,不完全是由于艺术家才华不够,还由于艺术家对时代精神把握、对艺术方向把握的问题,一方面摹仿西方艺术不一定有生命力,一方面完全坚持中国传统艺术又信心不足,许多艺术家处于“两难”和“彷徨”的境地。

  5

希望有机会回乡献演

  愿家乡多出粤乐人才

  记者:五邑侨乡出现了像您这样杰出的音乐家,是非常值得骄傲庆幸的。您有计划回乡演出吗?我相信很多人都盼望能在家乡聆听到您的演奏的。

  余其伟:非常对不起家乡父老乡亲,我回来的不多,但我的确希望能在家乡一些重要场合为父老乡亲演奏。我有个建议,我住在香港湾仔,如果有直通车从湾仔直达开平、江门,就会省去不少周折,这样港澳同胞回家乡就会更方便。目前开平经济发展迅速,碉楼闻名中外,与此同时,就要加快交通建设,促进与周边城市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家乡的文化建设,我想说的是,江门是广东音乐之乡,我们要培养更多的青少年热爱广东音乐、演奏广东音乐,不仅在家乡演奏,还要走出去演奏,最好能考上专业院校,接受职业训练,让“江门为广东音乐之乡”声名更加响亮。


江门日报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8/6/26 10:45:53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