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了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讲座,演奏家宋飞与作曲家史志有现场与观众分享了《清明上河图》从创作到成型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宋飞现场用不同的胡琴演奏了几段乐曲,赢得台下一片掌声。
《清明上河图》是作曲家史志有历时五年,几经修改创作出的作品,他将《清明上河图》解析为15个主题画面,以十八首色彩不同、风情各异的乐曲完成了这幅画作与音乐的结合。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史志有说:“我从1993年就开始创作古典画卷,但是这次的《清明上河图》不一样,它是一幅长卷,并且人物很多,算是宋朝的一部百科全书,所以从结构、演奏形式、表现形式上都很难,之所以把他分成15段,一个是因为乐曲不间断,观众会听觉疲劳,另外一方面《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画面是有故事的,而且很丰富,把这一个个局部画面组合到一起就是全部。”
《清明上河图》最终呈现出的音乐是将中国的民族乐器和西方的交响乐相结合,为何如此组合,史志有讲:“我最开始试过用交响乐队,用小提琴,但是我发现传统美学和西洋乐器套不上也融不进去,直到我看了宋飞的演奏会后,顿时觉得胡琴是最好的表现乐器,所以在最后的成品中,主角是民乐,整体上是交响乐,是协奏,因为交响乐在烘托气势上还是有出彩的部分,所以作品中既有外国人熟悉的交响乐,也有他们不熟悉的中国民乐,这样反而把中国民乐烘托得更好。”史志有表示,胡琴作为我们国家自己的语言,能够传达出与时代的融合,“其实民乐的复苏是这个时代发展到现在产生的必然,中国民乐和器乐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很有地位的,尤其是出访国外,东方本土的乐器,在国外影响很大,因为西方音乐的顶峰已经过去了,外国人对东方音乐很新鲜。”
在《清明上河图》的表演中将统领二胡、坠胡、高胡、中胡、板胡、二弦、京胡、低音胡等七种胡琴的宋飞讲,“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是能够让我将胡琴族群充分地展示,以往都是某个作品用某个乐器,现在能让我充分地展现胡琴族群每个乐器的个性,让他们在一部作品中互相关联,对我来说是挑战,但同时也非常兴奋,这部作品朴实的旋律和情感的生动也给了我很大的二度创作空间。”
宋飞说:“我感觉在演奏这部作品时就像在说话,用我手中的琴讲故事一样的将《清明上河图》表达出来,同时也讲出了社会百态。每种琴充分表达出它的个性,二胡容易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板胡显得很鲜活、生动、爽朗;坠胡很有河南地域风格,很诙谐、开朗;高胡则声音洪亮。”
在昨天的讲座上还播放了《清明上河图》早前在日本演出的片段,据悉,在日本演出是50分钟长度的版本,9月10日在国家大剧院的首演将是80分钟的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