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几何时,这句一度流传于我们孩提时代的口头禅,寄托了我们对农村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太湖城乡和全国各地一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沐浴着一系列党的惠民政策的阳光雨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住太湖县北中镇望天村的吴洽章一家两迁新居的故事,就是太湖农村三十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8月8日,恰逢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吉庆之日。这天,对于家住太湖县北中镇乡关街的吴洽章老人一家来说,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年前的8月8日,他举家从深山区的望天村上桥组乔迁至移民建镇的乡关街新居,这也是吴洽章老人的第二次乔迁新居了。
“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尤其是这些年,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接二连三,我们农民不仅负担大大减轻,而且还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跟城里人一样得到了不少补贴。烦心的事情少了,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愁了。”近日,见到笔者,吴洽章老人喜不自禁地打开了话匣子:“我家世代住在深山沟,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
“移屋造田”圆了新房梦
在吴洽章老人的引领下,我们一行驱车来到了老人的老房子所在地———望天村。在一片石头砌成田埂的梯田前,老人告诉村党总支书记吴正东和我们:“这就是七十年代修筑的‘大寨田’。”
老人清楚地记得,当年他家住在望天公社上桥大队中屋组。父母、几个儿女和夫妻俩挤住在破败不堪的土坯房内,他在村小学内担任民办教师,凭他一天挣得几分工,根本无力修建新房。
“当时,正是全国上下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大队民兵营长吴洽炯受上级委派到大寨参观学习归来,大队开始筹划‘移屋造田’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得到了乡亲们的积极拥护。”现任望天村党总支书记、时任上桥大队团支部书记的吴正东,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是那么清晰。1974年大队多次召开社员大会,研究“移屋造田”。在没有上级一分补贴的情况下,上桥大队选择中屋、四重、五重、新村四个组68户为首批“移屋造田”户,吴洽章老人家就在其中。“移屋造田”集中连片建房,既可以改变群众的生存环境,又可以增加田地,所以社员们积极性空前高涨。社员们不等不靠,披星戴月,起早贪黑,靠肩挑背扛,到1976年,上桥大队“移屋造田”社会主义新农村首批建房68户,全部搬迁新居。当时,为了赶进度,大队安排了专人值班,每天早晨5点鸣锣起床上工,男劳力白天满工分为10分,晚间为2分工,女劳力白天仅为6分工,晚上1分工。10分工折人民币0.48元,当时的粮食价格为大米每斤0.136元,稻每斤0.096元,一个男劳力满勤工一天可挣得3斤多大米。大队十几个20多岁的姑娘还成立了一支“铁娘子战斗队”,做了一面“铁娘子战斗队”的红旗,修建弄口子、黄泥、胜利三个水库工程,开垦大寨田、建设新农村,她们跟男社员一样日夜战斗在工地上,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大队还抽调20多名男女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吴洽章既是导演,同时还要负责拉二胡。他们专门编写了“三句半”、快板书等节目,白天跟大伙儿一起干活,晚上加班排练节目。说到这时,只听到一段节奏明快的快板书《移屋造田就是好》从吴洽章老人嘴中汩汩而出:
移屋造田就是好,
造田好处说不了,
东邻西舍换山城,
车水马龙人欢笑;
移屋造田就是好,
造田好处说不了,
脊田改成园田化,
机器种田产量高;
学习大寨赶大寨,
大寨红旗举得高,
毛泽东思想指航向,
千秋万代红旗飘。
到1976年,上桥大队“移屋造田”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在老宅基地上,开垦良田15亩,当年就全部种稻。按照“以屋换屋、折价购屋、多退少补”原则,68户社员喜迁新居。吴洽章老人一家,换得两层共10间土坯房,他家的老宅基地也开垦出一亩多田。当年,安庆地区还组织各县(市)前来大队参观学习,推广了上桥经验。
三十年: 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自从搬到上桥新村,我们家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吴洽章老人回忆起三十年的家庭巨变,喜不自禁地告诉笔者。搬到上桥新村后,住房宽敞了,环境改善了,妻子凤金梅在家务农,相夫教子,他在学校一心教书,一家人其乐融融。三个孩子继承父业走上了人民教师的岗位,二女儿在外地工作,小女儿在镇上开了一家服装店。“我们不再像父辈们那样,仅仅求温饱了。”吴洽章老人的儿子、在镇上初中教书的吴佩江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他告诉笔者,这几年,他亲眼见证北中镇移民建镇的快速发展,它如今已成为大别山深山区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山区群众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于是萌发了到镇里购房安家的想法,一家人一拍即合。去年6月,他们花14万元在乡关街购置了一栋三层楼房。
像吴洽章老人一家一样,当年搬进上桥新村的68户农户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来到当年的上桥新村(现望天村)所在地,除仅存的几栋两层土坯房外,过去的“移屋造田”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被宽敞的水泥路和两排崭新的欧式小楼房所取代。
吴正东书记告诉我们,当年,上桥大队1800人,人均只有0.3分亩田地,每年要吃国家回销粮100多万斤。而现在望天村2626人,每年要向外出售粮食60多万斤。说起这些数字的变化,吴正东书记不无感慨地说:“要不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望天老百姓怎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一个接着一
个,望天村抢抓机遇,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大力发展优质高效水稻,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做好山场文章,发展茶叶、板栗等多种经济,已经成为太湖“第一茶村”,土地效益成倍提高;另一方面,村里积极引导、发展劳务经济,全村有600多人外出务工,年创劳务收入5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000元,百分之二十多的农户住上了楼房。
这不,当笔者来到吴洽章老人的新居时,老人兴致勃勃,又即兴写了一首《乐居福地享颐年》,拉起二胡唱道:
卅年改革展宏猷,
移民建镇绘新图,
葱茏碧树掩闹市,
锦绣山城放眼收;
百业繁荣店傍店,
十里长街楼外楼,
南北通衢连皖鄂,
东西过客会商俦;
政务求真人文茂,
教育科技百花稠,
“三农”惠政如春雨,
小康美景醉心头;
琴棋书画天伦享,
子孝孙贤好春秋,
喜居新镇臻百福,
和谐社会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