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受过音乐的专业训练,甚至连乐谱也看不懂,只因对民间乐器情有独钟,凭着自己的悟性和灵气,就能制作出外观精美、音质上乘的二胡、越胡、三弦、中胡、唢呐等诸多乐器。
没有受过音乐的专业训练,甚至连乐谱也看不懂,只因对民间乐器情有独钟,凭着自己的悟性和灵气,就能制作出外观精美、音质上乘的二胡、越胡、三弦、中胡、唢呐等诸多乐器。他,就是福建福安当地人形容为能从木头里“拉歌”的木匠师傅林益章。
在摆放着各种木工工具的工作室里,六十五岁的林益章正在兴趣盎然地为一把刚做好的二胡调试曲调。见到来客,他停下手中的活儿,开始和大家聊了起来。
林益章,福安秀洋村人,儿时就表现出对传统乐器浓厚的兴趣。每当村里唱大戏时,他都早早地来到场子的前排,认真观察戏班子师傅们的吹拉弹唱。当时,他对几片木头拼凑起来就能发出不同声音的二胡感到很是新鲜,于是就有了自己制作一把二胡的心愿。
秀洋村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村”,一九六0年村里的木匠多达两百人,几乎包括全村的成年男子,当时十八岁的林益章也在其中。后来,村里办起了农民俱乐部宣传新文化,年轻的林益章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于是,他白天做家具,晚上到俱乐部里练习吹拉弹唱,不久就成为俱乐部里不可或缺的“乐师”,《血榜戏》、《十五贯》成为他当时最拿手的曲目。
上世纪末,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一老师傅制作乐器的启发,林益章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谋生之路。曾在戏班子任过乐师又有木工功底的他,开始实现自己儿时的心愿。
多年的制作中,林益章不断揣摩、总结二胡的制作技巧。他说,二胡等诸多乐器的制作都是悟性很高的技术活,如鞔皮时的松紧度直接影响到二胡的发音,每一张不同厚度的蟒皮和琴筒接触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声音,鞔皮时完全依靠制作人的听觉和手感。一把好的二胡,应当具备良好的音准和音色。
为了自己能在制作二胡的时候对音色有所把握,在制作乐器之余,他也会拾起自己的老本行,拉拉二胡。闽剧调《板下串》是他常拉的曲子,拉二胡给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传统手工制作一把上等二胡要用十几天时间,从选料、制作到最后的调音,每个工序都必须细心。林益章制作的乐器都经过精雕细琢,音质清脆、响亮,很受欢迎,来定制的既有福安本地的剧团,也有来自霞浦、柘荣等外地的爱好者。起初只做二胡,现在,林益章做的还有唢呐、笛子、三弦等,下一步又准备制作扬琴、古筝。他说,艺术是相通的,制作乐器也是融会贯通。
随着名气的逐渐增大,经常会有人请林益章帮忙修理损坏的乐器,这些音乐爱好者到他家也常会和他切磋琴技,因此他的家经常是琴声不断。通过以琴会友,他也认识了不少爱好音乐的朋友。棠发洋的八角亭是他和朋友们闲暇之余常聚会的地方,在那里,大家吹拉弹唱,彼此交流弹奏心得。而且,这些乐器大都出自他之手,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弹奏也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可如今,林益章感到制作胡琴越发困难,因为紫檀木和红木价格昂贵、越发稀少,到上海买一把二胡的原材料就要一千多块钱。“找到一种合适的替代品成为当务之急,否则,在不久的一天,悠悠胡琴声将成为绝唱。”林益章忧心忡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