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作为国家大剧院奥运演出季“国宝级音乐大典”首演的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继在北京、香港,以及东渡日本演出后,此次让南京人有机会一饱耳福。大家所熟知的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特有的工笔画技法,以长卷形式记录了北宋末年汴京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而作曲家史志有酝酿五年,将《清明上河图》解析为《商队图》、《田园图》、《惊马图》、《汴河图》、《迎客图》等15个主题画面,以18首色彩不同、风情各异的乐曲完成了画作与音乐的结合。每个局部都有丰富的故事,而一个个局部画面组合到一起就是全部。
将精美的绘画化作婉转多变的胡琴乐音,演奏家的手有怎样的神奇功力?宋飞淡淡地说,观众比较难想象,但对音乐家来说,把固化的画面化成抽象的音乐,只要充分扩容想象的空间就能实现。“音画同源嘛,用音乐来表达故事,读起来会感觉更丰富”。将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方交响乐相结合的方式,还是作曲家看到宋飞演奏后的突发奇想。要想把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始终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而最终选用中国人十分熟悉的胡琴,令民乐和交响乐在这部作品中产生了“彩云追月”的效果。“这部作品表演起来特别过瘾,能够让我将胡琴族群充分地展示,以往都是某个作品用某个乐器,现在能让我充分地展现胡琴族群每个乐器的个性,让其在一部作品中互相关联,对我来说是挑战,真的非常兴奋,这部作品朴实的旋律和情感的生动给了我很大的二度创作空间。”
宋飞曾组建“华韵九芳”民乐团,此次来宁演出的曾格格也曾是这个团的成员。不过宋飞一点都不遗憾地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分开了。“如今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当时我们是因为民乐处于低迷期才自己搞乐团演出的,现在中国民乐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好的时期,接下来还会更好。”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宋飞表示自己近年来仍在继续《清明上河图》开创的道路,在一些协奏曲中纳入传统元素。“民乐之所以会走下坡路,就是因为它无法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有了距离感才会落伍,中国民乐丰厚的积淀还有许多是沉默的富矿,我们要为其找到一个健康发展的路径。”她表示,毕竟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近年来在录制作品时都会进行二度创作,把一些传统技法、审美理念融入其中,在借鉴西方的同时使传统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