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人成功改良二胡
据“四耳胡琴”的发明者、市花灯团退休职工李鸿钧和市滇剧团演奏员汤应寿介绍,二胡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有两根琴弦,琴弦少,音域相对较窄,无法像西洋乐器小提琴那样演奏很多歌曲,这也制约了二胡在音乐上的表现和发展。“四耳胡琴”在继承二胡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它既保留了二胡的龙头造型以及弓夹在弦中间拉奏等特色,又吸收了小提琴的特点,琴弦由两根增至四根、琴轴相应增至四个,扩宽了音域,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之所以将其命名为“四耳胡琴”,一来是为纪念别名为“四只耳朵”的玉溪人民音乐家聂耳,二来也正是该乐器有“四”根弦、“耳”是“二”胡谐音的缘故。
李鸿钧现年65岁,目前是聂耳民族乐团的艺术总监和大提琴演奏员,57岁的汤应寿则是市滇剧团的低音提琴演奏员。两人虽属于不同单位,却已认识多年,因汤应寿会自制乐器,两人此前就曾共同合作,为聂耳竹乐团制作过敲击乐器竹排琴。“聂耳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虽然无法赶超,但是身为聂耳故乡的音乐人,在聂耳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也想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在音乐事业方面做出点成绩来,于是想到了改良民族乐器二胡。”谈及研发四耳胡琴初衷时,汤应寿这样说。
四耳胡琴让专家惊喜
改良二胡并非一件易事。据李鸿钧介绍,一直以来,中国民族乐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解放后,中国不少艺术家都在改良民族乐器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使得阮、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二胡作为民乐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拉弦乐器,致力于对其进行改良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北方就有人发明了四根弦的胡琴,可是在内的两根弦音区相同,在外两根弦也是发同一个音,这种乐器仍然只有两个层次的音域。为扩宽二胡音域,还有人制成四根弦的胡琴,再将夹在弦中间的弓拿出来拉,就如演奏小提琴一般,此举也最终宣告失败。改良的难度致使二胡一直沿袭了用两根弦发声的做法。
仔细研究了前人的工作并考虑再三后,李鸿钧和汤应寿决定研制四根弦的二胡以扩宽音域,并于2003年付诸实践。由于日常还要参与排练、演出,两人多是利用业余时间来钻研,并为四弦二胡的制作想了很多办法。
最初是选用竹子做琴杆、琴筒,沿用蛇皮做面板,并将琴头做成独具玉溪特色的牛虎铜案,但因蛇皮承受不住四根弦的压力,易变形,且竹制二胡音色不好,此方案被淘汰。接着,两人尝试用红木做琴杆、琴筒,面板仍然蒙蛇皮,为不破坏传统二胡的特色,此次琴头沿用了龙头造型,但终因蛇皮无法承受压力这一问题,第二个方案就此作罢。经过一番思量,两人最终决定以红木为材质,龙头做琴头不变,但这次给面板蒙上了梧桐板,这样一来,不仅改变了乐器音色,使其接近于小提琴的音质,而且还起到了音色统一的效果,改变了二胡“个性”太强(几把二胡一起拉,发声或闷或亮,音色不一)不利于合奏的现状。另外,蛇皮面板价格昂贵,一般一把二胡光蛇皮面板就要一千多元,整把二胡算下来要合三四千元,蛇皮还容易受天气影响而伸缩,相比之下,板胡造价低,利于大众推广和普及,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也有利于保护蛇这种动物。
经过年复一年无数次不厌其烦的试验,2006年,当成型的作品送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器研究所时,专家们为之惊喜不已:“多少年来二胡都只有两根弦,没想到让你们做出了四根弦的来,这在二胡改良方面是个很大的突破啊!”同时,专家还建议二人申请发明专利。
新发明获专利献礼国庆
2007年,两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经专家对乐器实用性、可行性的研究论证后,在2009年国庆前夕,该发明荣获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对李鸿钧和汤应寿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能在国庆之际获得发明专利,我们真是感到太高兴、太欣慰了!希望这能给祖国母亲的生日献上一份薄礼。”汤应寿说。
李鸿钧认为,四耳胡琴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二胡只能用两根弦来拉奏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四耳胡琴造价低、演奏局限性小,利于向大众化发展,另外,在民族交响乐队中,四耳胡琴还能承担起像小提琴一样的功能,与弹拨乐器结合组成弦乐声部,在民族音乐交响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据他了解,玉溪喜好二胡的有好几百人,多以自娱自乐为主,如果将四耳胡琴推向市场,其经济前景也非常可观。他和汤应寿计划在今后建个乐器厂专门生产四耳胡,将这种新型乐器推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市场。为更好地推广、普及这一新型乐器,李鸿钧正在编写初学教材,里面融合了不少通俗乐和民乐,便于学习者掌握四耳胡琴的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