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年逾花甲,却始终放不下少年时与二胡结下的缘分。他叫傅应康,是重庆一名已经退休的中学德育教师。
在中断制作二胡数十载之后,这位老人开始重新追寻儿时未竟的梦想。近年来,他辗转全国各地寻师问道,终于学有所成,获得全国第二届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金奖。获奖的二胡被评委会评为,“老红木制作、琴筒不受阻、音量大、音色好”。
在高中物理老师的影响下,傅应康迷恋上了二胡。而开始制作二胡,更是机缘巧合。傅应康说,文革时,别人给他送了一面穿衣镜。他发现做穿衣镜的材料是好木料,平常就喜欢制作各种小玩意的他,萌生了用这个木料做二胡的想法。令他想不到的是,做出来的二胡竟得到了同伴的肯定。
高中毕业后的傅应康,在学校做了一名老师。繁忙的工作让他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制作二胡的爱好。然而,二胡悠扬的琴声却始终让他不能忘怀。于是,56岁那年,他向学校提出提前退休,开始专注二胡的改良与制作。
傅应康的“改良二胡研究制作室”位于重庆市沙坪坝的一个居民小区内。客厅角落里则堆满了古玩市场淘来的制作二胡的珍贵木料。穿过客厅,来到二胡制作室:林林总总的二胡,看似都一样,实则每一把都各具特色。从二胡的胡筒、胡身,再到蟒皮,每一道工序都是老人在这间并不宽敞的制作室里完成的。
精益求精的傅应康为了制作出上乘的二胡,这几年遍访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去拜访当地制作二胡、演奏二胡的行家。苏州作为中国的民乐之乡,傅应康在那里通过参观制作二胡的过程,学到不少制作方面的技巧。
而在上海,他拜访了制琴大师胡涵柔。蒙皮纸,作为制作二胡的关键工序,是决定一把二胡是雅是俗的核心。他说,胡涵柔完全是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他一共去上海拜访了胡女士三次,并多次电话联系,最后胡女士才告诉了他蒙皮纸的诀窍。
在业内有一定名声的傅应康之后接到不少求购二胡的电话。他说,一个厦门的古玩收藏家曾向他求购获奖的那把二胡,并表示无论出多少钱都行。不过这把二胡对于傅应康来说,意味着人生新的开始,他说什么也不愿出售。
当采访快结束时,傅应康的朋友们来到了家中。他们都是爱好二胡的人。坐在古色古香的房间里,他的朋友拉起了一曲《二泉映月》,二胡独有的哀婉苍凉之意,让房间里有了浓浓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