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华灯初上,老人独坐东风桥头。任面前车来人往、身后江水东流,一曲曲沧桑的二胡琴声,好像老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当我们感慨时间飞逝,老人已夜奏桥头超过22年。
22年坚守
为生活还是为爱好?
9时15分,东风大桥。王云海老人骑辆破旧得看不清颜色的自行车,穿着件白色长袖衬衣,准时出现在桥头。“已经拉了22年了!”琴声被打断,老人并不恼。今年已87岁高龄,使昏暗的路灯下,他的身影比往年更为弯曲。
言谈间,有路人朝一旁的琴匣中放进一张纸币。老人弯腰、点头,轻轻一声“谢谢”。
到底是爱好多一点,还是为了生活?老人没有直接回答。“现在这个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外国有很多街头艺人,多样化的艺术,我们中国老百姓也可以做。”他说。
最大愿望
平静过好每一天
“老伴眼睛看不见。年轻时她在裱褙厂上班,退休后患青光眼逐渐失明了。”老人说,为照顾老伴,他每天上午10点过起床后,便带老伴去家附近的一家茶铺喝茶。晚上等老伴休息后,他才出门到桥头拉琴。而其间的餐食,“有时子女过来做,有时她煮面条,我打下手。”他再次一笑:“她做的更好吃。”
对生活的境况,老人摇头:“我自己可以挣,不需要帮助。”他说,这样平静地过好每一天,便是他最大的愿望。
邻居眼中
他总手牵着失明的老伴
在紧靠一环路的望平社区,老人的家就在一个7层楼的小院落内。在这里,老人跟老伴已经入住约20年。 “每天10点过起床,然后送老伴去茶楼喝茶。”楼栋长陈长元说,每次夫妻俩出门,大爷总是用手牵着老伴,“老两口很和谐。”
不少邻居都知道,喝茶、拉二胡,是王云海的两大爱好。“喝茶主要老伴爱喝,他每天陪她去。拉二胡他以前还在屋头拉,后来有居民反映,他就只在外面拉。”陈长元说。“他们有一儿一女,经常过来照顾生活。”在邻居们看来,拉二胡更多是老人的爱好。
网友眼中
“东风大桥永驻的色彩”
有太多人听过老人的二胡琴声。微博上,论坛中,留下了很多微小而感人的瞬间。
有网友记得,4年前5月“那个惊慌失措的黄昏,人们堵满街道边。惶恐的人流中,那个坐在桥头拉二胡的老者显得那么从容和镇定。”还有网友看到,老人“从不旁顾匆忙的行人。这也是生活——像老者一样地专注对待生活!”
网友“陆云”则看到老人将自己挣的几块钱全部施舍给路边一位乞讨的男子,他用“感动”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这一幕。还有网友说,从上高中起就发现老人在那里风雨无阻,“到现在大概有20年了吧”。他每夜就在那里,“成了东风大桥上一道永驻的色彩”。 天府早报记者杨琴实习生曾成立周雨霏摄影方炜
记者手记>>>
让微小正能量持续扩散
昨日,草根明星系列报道之一“茶水婆婆”的故事见报后,很多读者深受触动,纷纷表示,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今天,本报重温另一位草根明星——东风大桥“二胡大爷”的故事,希望这组系列报道能持续激起共鸣。
被“茶水婆婆”的故事感动过的网友“flora李”表示,通过记者的回访,看到婆婆现在生活得不错,很是欣慰。更令人赞叹的是婆婆在大热天还在坚持施茶,更加觉得她伟大。网友“阎晓璐”评论道,积小善亦可成壮举!在我们身边,类似这样平凡但温情的故事还有很多。
如果你曾被这样的人感动,或发现了这样的草根明星,请@天府早报新浪或腾讯官博,让这种正能量继续扩散。
人物名片>>>
“二胡大爷”
上世纪30年代末,14岁的王云海在泸州中山中学念初中,一批从东北逃亡而来的学生成了他的偶像:“他们拉二胡、吹笛子,有时候还演剧。”
从此,王云海成了二胡迷。年轻时他辗转在省内各地,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到成都定居,后来固定在东风大桥桥头拉琴长达22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