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位于根思路9号的郭银龙家里总会准时传来音乐声,清亮悠扬的二胡声伴着中气十足的京剧唱腔点缀着一个又一个漫长而空寂的午后,郭银龙老人和老伴儿“妇唱夫随”,一路歌来一路唱,已经走过了退休生涯的十多年,更让人惊叹的是郭银龙老人的乐器一直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
退休后开始研究自制二胡
郭银龙今年73岁,是原农机修造厂的一名技师,退休已经10多年。老伴儿邓玉仙是一名狂热的京剧爱好者,应老伴儿邀请,郭银龙也走上了“音乐之路”,拉二胡成了邓玉仙的专职琴师。
“其实一开始也就是会拉二胡,但对制作却一窍不通。”郭银龙告诉记者,最初萌生自制二胡的想法是觉得市面上的二胡售价过高,而且维修起来不方便。
毛竹做的琴筒,5节紫竹为琴轴,以蛇皮为鼓膜,配上弓和弦,郭银龙展示了制作一把二胡的全过程。“这些琴筒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切开的毛竹,经过烤漆、烘干等多道程序而成,中间的薄膜一定要注意保留。”对于制作二胡,郭银龙老人已经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
为了保证鼓膜的音色,郭银龙还利用自己40多年的机修技术特长,自己组装了一个“口”字形的蒙膜工具。“有了这个,蒙膜就很轻松,从中间这个小洞可以试探鼓膜的弹性,既能保证膜蒙得好,也不容易将皮撑破。”郭银龙说,别小看这个简单的工具,他已经用它帮别人修补二胡鼓膜三四十次了。
第一把琴成功出炉
郭银龙一个巨大的百宝箱里收藏着自己制作的各种型号的二胡,“这是我制作的第一把二胡,2001年的时候做的。”他指着其中一把外形精致看起来有些年头的二胡告诉记者,这第一把琴他花了足足半年的时间才做好。“在制作琴筒的时候不是开洞的位置不准确,就是最后封的位置不好,弄坏了10多个竹筒。”郭银龙介绍,为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他和老伴儿到南京、上海等地逛了多家乐器专卖店,对店里的二胡制作工艺反复研究,带着尺子量各个部位的尺寸。这把二胡制作好之后,曾经找到专业制琴人员做过鉴定,专业人员表示音色等方面已经基本达到二胡的要求。
专业人士的肯定更加增强了郭银龙的自信,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制作二胡上,“一开始学做二胡的时候是为了省钱,后来觉得用自己做出来的乐器演奏很有成就感,拉起来也非常顺手。”郭银龙自豪地说。
刚开始不敢摸蛇皮
由于蛇皮的弹性好、抗张强度好、外形美观,所以专业上大多用蛇皮作为二胡的鼓膜。郭银龙曾经用尼龙布、米袋等多种材料做鼓膜,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满意。为了保证二胡的音质,他四处搜寻好蛇皮,“最好是用蟒蛇的蛇皮,但是蟒蛇皮比较难找,我一般都用普通的但是体形要大一点的蛇的皮。”郭银龙后来联系上一捉蛇的人,只要有合适的蛇皮就赶紧去买回来。
“刚买回来的时候,人家刚剥下来,皮还在扭啊扭的,我们俩都吓得不敢摸,但是没办法,硬着头皮咬起牙也要弄,先把上面的肉刮干劲,趁着新鲜的时候把皮撑开,用钉子钉在板子上才能保证蛇皮在第二年的时候能用。”邓玉仙回忆起老两口刚接触蛇皮的情形,忍不住笑出声来。由于蛇皮容易受天气影响,一下雨或者天气潮湿,蛇皮容易烂,而每收集到一张蛇皮,要经过处理到第二年的时候才能使用,郭银龙和老伴儿花了很久才摸索出一套整理和保存蛇皮的经验。
现在老两口都加入了社区的文艺队,还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团队,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茶余饭后也总要在家里练习上一段,你拉我唱地将晚年生活演奏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