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在大黑山下向道士了解古琴音樂的歷史資料。
製作一張古琴要用一年多的時間,經過二百多道工序並且全是手工製作。每一張琴的音響效果又都各不相同,其中蘊含無窮魅力。姜偉正是為了探求個中奧妙才堅持自己做琴的。
大連白雲書院裏的“依仁堂”是按照古代琴館樣式建造的,多年來一直無償給學習古琴者使用,意在扶持這門古老的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在今年的賞槐會和日本週期間,金州古琴音樂作為我市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頻頻在中外遊客面前亮相,它以神聖高雅、坦蕩超逸的品格征服了眾多遊客。許多人對它的淵源、發展、傳承表現出極大的關切之情,本報記者追訪多日,記錄了金州古琴音樂的現狀和傳承狀態。
古琴又稱瑤琴、素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代就有記載。儘管它只有七根弦,音色也不豐富,但其古樸幽深、莊重清麗的聲音效果往往能令聽琴者浮想聯翩,產生神遊四野、意貫古今的心境。因此,從2003年起聯合國就已經將中國的古琴音樂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琴音樂在中國有多個分支,大多分佈于南方,金州古琴音樂現在是長江以北唯一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項目。相比于南方古琴音樂,金州古琴音樂特點是更加古樸醇厚,瀟灑雄奇,音色高亢明亮,陽剛之氣更重。金州響水觀內的瑤琴洞記錄了與古琴有關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條東海來的青龍經常在金州沿海危害百姓,大黑山麓的農家姑娘王瑤琴在這裡彈奏古琴九天九夜,用琴聲制服了青龍,青龍變成了毛毛蟲,王瑤琴也因勞累過度變成了石頭。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她,把她彈琴的的山洞叫做瑤琴洞,還在山洞旁建了一座廟宇,就是後來的響水觀。
現在有翔實史料記載的近代金州古琴音樂的重要奠基人物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的響水觀道士杜教仁。這位號稱“琴道士”的本土道長不僅琴彈得好,而且著有《琴音劍氣譜》傳世,他將古琴譜與劍譜合一,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劍膽琴心,文武雙修的人生哲學。更可貴的是《琴音劍氣譜》中抄錄了26首古曲,其中的16首僅見該譜,已是海內孤本,古琴曲《悟真》簡約淡雅,《秋雨梧桐》蒼涼悲愴,《悲骷髏》哀婉淒迷,《頑石點頭》活潑詼諧,這些曲目對研究遼南地區音樂演變及中國古琴音樂的多樣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
金州古琴音樂歷經杜教仁、張永祥、王俊卿、姜宗真等人的不斷傳承,現在存活的只有第六代傳人姜偉,他居住在金州,早年從師于金州古琴高手姜宗真,現工作于金州區委機關,多年來一直奔波于全國各地介紹金州古琴音樂,為其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工作。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扶持,金州古琴音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演奏作曲、古譜發掘、制琴技術都達到了較高水準,但其傳承和發展仍有許多困難。一是古琴從藝人數太少,且初級水準者多,老藝人紛紛過世後將無人能夠傳承;二是傳統琴人不求聞達的隱士思想及曲高和寡的美學意識,使他們不願意進行推廣和研究,人為減弱了古琴藝術在民間的影響;三是古琴的樂器性能是音量較小,演奏形式單一,限制了它的普及;四是古琴音樂需要演奏者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許多學琴者感覺易學難精而中途退卻。
金州古琴音樂已經在民間艱難傳承了幾百年,現在又被國家和民眾高度重視,相信這一中國北方唯一的古琴音樂遺產一定會發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