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幽兰》、《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平沙落雁》这些由远古流传而来的曲目,如今在现代焕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6月8日晚,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著名演奏家们为西安交大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音韵盛宴”,使师生们在幽静古朴的古琴声中,体验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鸣”。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纪念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而举行首场演出。
《流水》、《幽兰》、《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平沙落雁》这些由远古流传而来的曲目,如今在现代焕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6月8日晚,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著名演奏家们为西安交大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音韵盛宴”,使师生们在幽静古朴的古琴声中,体验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鸣”。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纪念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而举行首场演出。
古琴,原称“琴”或“七弦琴”,它是中国惟一记载完整、传承不断的古代乐器。音乐研究所的崔宪研究员通过幻灯片的形式介绍了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古琴艺术。“春节抚琴俑”“嵇康抚琴图”唐琴“九霄环佩”图等许多古琴画卷,古琴演奏不饰其华,但求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历代琴论建构起了一整套“清微淡远”的审美取向,成为中国美学理论中最丰厚的思想源泉。《诗经》里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记载,还有那家喻户晓的伯牙子期知音的故事等等等等,让象牙塔里的学子们窥见了古琴艺术之一斑。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张振涛所长介绍,2006年,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为了落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的承诺,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培养大学生欣赏本土高雅文化的能力,继去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北京的高等院校成功举办此活动后,今年把此活动带到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西安,带到百年名校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