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白雪公主》红遍大江南北。资料图片
|
广场文化演出。邹平 摄
|
问题 文化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呈“围棋”状分布,缺少龙头型市场主体
思路 在提高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寻求突破
扬州新闻网讯 坐拥2500年历史文化的扬州,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何去何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话题。昨天,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炉,记者约请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现状 初步形成文化产业板块
从20世纪80年代,我市就“以文补文”开启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序曲,90年代初社会资本开始涉足文化娱乐业,扬州文化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扬州”的发展战略,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新高度。通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媒体传播、文博旅游、出版发行、文娱演艺、文化体育、文博会展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
据普查显示,目前全市文化部门共有直属产业机构456个,从业人员3111人。另有各类社会文化娱乐机构2100个,从业人员约3万人,年营业额5亿元左右。
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保单位34处,市级文保单位258处。今年,双博馆、扬州八怪纪念馆、汉陵苑等6家文博景点强势增长,参观人数达到70万人次以上,门票收入近400万元。
古籍出版已成为我市特色产业,全国唯一具有雕版、印刷、装订全套生产工艺的广陵书社和广陵古籍刻印社,在整理出版传统书籍外,不断推出新书,年经营收入突破千万元。另外,全市现有只读光盘生产企业1家,出版社1家,印刷厂756家,书报刊经营点487家,音像制品零售点257家、出租点374家。
在演艺方面,扬剧团、歌舞团、木偶团、曲艺团全年演出超过2000场,扬州大剧院全年接待各种演出近90场,演出收入100万元左右。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招生持续走强,目前在校生700余人,年培养各类艺术人才200余人,在全国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问题 文化资源有待深层开发
我市文化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整个产业链中位置后、影响小,许多潜在的能量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和释放。
文化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目前还呈“围棋”状分布,缺少龙头型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体系体量小、分布散、品牌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传统文化产业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被行政体制分割,没有形成总体格局,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人员规模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品牌意识不强,资源分散和经济效益低下等特点。以印刷包装业为例,仅4个县市就有印刷包装企业400多家,但除了高邮一家企业产值过亿元以外,其余企业规模一般都较小。扬州古筝企业有112家,但主要是家族、家庭式生产经营,一家一品牌,甚至一家几个品牌,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小。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相对集中在娱乐、旅游、传媒、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缺乏好的创新、创意点子。常州的恐龙动漫园、苏州的创意园,周边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发展,不断鞭策和启发着扬州的创新思维。前段时间,扬州木偶剧团与台湾明日科技合作拍摄国内首部动漫木偶剧,是创意产业在文化领域的很好延伸和再现。
思路 深化体制改革走规模发展路
针对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市文化部门在报告中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提高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做强特色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适时组建报业、广电集团,加上已成立的工艺集团,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提高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能力,拓展相关产业链,从而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扬州的玉雕、漆器等传统工艺,扬剧、评话、木偶等传统艺术,古琴、古筝制造,古籍出版和古玩交易等特色产业,以及扬州“三把刀”技艺,都是我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做大做强这些特色产业。积极扶持新的市场主体,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如引进外来客商在盐阜路护城河北岸建立古玩、书画市场,筹建艺术品拍卖公司,做大古玩交易业,组建演艺公司,经常举办娱乐性商业演出。
当前,我市文化产业正处于转型阶段,体制改革和政策扶持是决定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一是借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组织协调机构,集中解决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有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二是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整合文化资源,以创意品牌和产业规模为政策导向,培育一批新的市场主体,引入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优势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