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七弦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早期的琴,只有五根弦,按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定弦,象征金、木、水、火、土。周时增加二弦,成为七弦琴。“琴者,乐之统也。”古琴的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弦乐器,它为“八音之首”。从表达人伦情感的“琴瑟友之”,到寻觅知音的“高山流水”;从清远空灵的《幽兰》古曲,到寓意山水的《潇湘水云》,古琴音乐成为斑斓绚丽的历史画卷中的一道连绵不断的彩线,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3年11月7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佳讯,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人文渊薮的衢州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赵抃、吾丘衍、祝公望等均为一代琴家,特别是宋末元初的琴师毛敏仲,为古琴“浙派先驱”,曾有《平沙落雁》琴谱存世。不可否认,古琴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渐渐式微,但如今,三衢古琴的文化空间仍然有其传承的沃土。在衢州也有这么一群人,以徐晓英、祝瑜英、沈华龙、袁功盛等为首,制作古琴、研究曲谱、开馆授徒,为弘扬古琴艺术贡献着力量。不久前,笔者赴杭州采访了衢籍著名琴师、杭州霞影琴馆馆长徐晓英。
三衢才女
徐晓英笔名霞影,生于1937年,为三衢先贤徐映璞先生的女儿。徐映璞是一位文史学家,徐晓英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和父亲的严格训练,古文诗词功底很好,人称“三衢才女”。1954年,徐晓英拜古琴大师徐元白、张味真为师学习古琴。后赴京、沪等地师从查阜西、吴景略、溥雪斋等进一步研习古琴,同期跟随“浙派”古筝大师王巽之学习古筝。1960年,徐晓英进入杭州歌舞团担任古琴、古筝演奏员。1983年后,徐晓英先后多次出席全国、国际古琴艺术交流会。著有《杭州文化艺术志·音乐》、《杭州革命文化志》等,琴曲《阳关三叠》、《泣颜回》等被收入《琴韵缤纷》、《临邛琴粹》等书。徐晓英曾任杭州四、五届政协委员、中国琴会常任理事等职。为“浙派”古琴、古筝艺术的继承和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3年,徐晓英退休后开始收徒授课,传教琴艺。2001年,在柴松岳、梁平波、翟翕武、王国平等省、市领导和省音协的支持下,她率先开设了全省首家琴馆,承担起在社会和民众中普及高雅音乐的重任。为了便于教学,徐晓英编写了《霞影古琴教程》(上、下册),并注上简谱。开馆六年来,她培养了几百名徒弟。在琴馆学习的1000多名学员中,既有离休干部又有垂髫童子,既有浙大博士生也有退休女工,既有现役军人、教师,还有山中僧尼。此外,琴馆还吸引了不少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的海外学子以及广州、上海、甘肃、河南、山西、天津等地的人士。他们从五湖四海赶来杭州拜师学艺,无不为“浙派”古琴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徐晓英的霞影琴馆使“浙派”古琴在浙江大地乃至海内外重放光彩,呈现出勃勃生机。
徐晓英的霞影琴馆内有一副藏头联:“元音袅袅哲人千古,白云悠悠琴韵永存。”徐晓英说,恩师徐元白先生从1916年(时年24岁)拜杭州云居山照胆台方丈——琴僧大休开士为师学习古琴艺术,到他1957年逝世,凡40余年。在这40余年中,他游学四方,遍访名师,广交琴友,多结琴社,以期博采众长,汲取精华。徐元白经常秉烛达旦,操练琴曲,终得“天机”。故前辈琴家张子谦先生曾说:“徐元白弹起琴来是不怕夜深的,到夜里一两点钟,他还兴致勃勃。”工夫不负有心人,先生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演奏技法,终成为“浙派”古琴大师。
徐晓英说,先父徐映璞与徐元白素友善。一次偶然机会,她看到徐元白大师在演奏《阳光三叠》,那清和雅淡的琴声,顿时打动了她的心灵。17岁那年,徐晓英在父亲的带领下,行三跪九叩之礼,拜徐元白为师。从最基本的右手八法开始到减字谱、吟揉绰注、仙翁操、阳关三叠、平沙落雁,徐晓英渐渐可以展开手指在七弦上飞翔。三年后,徐元白病逝。徐晓英说,每当我在琴弦上朝圣时,都觉得同时也在朝拜徐元白大师。
“文革”期间,徐晓英家收藏的2万多册书被抄走,大量的琴谱也弄丢了,而她本人又被“下放”。“当蛛网无情地尘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徐晓英一如既往地研习古琴艺术。她说:“古琴艺术是我一生的精神寄托。”为了防止弹琴引来祸端,徐晓英就用布蒙着古琴来练习指法,作无声操作。而一把古琴,她从藏在天花板至藏在朋友家,东藏西藏了近十年。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徐晓英珍惜时间,更加勤奋练琴,她经常练得两指鲜血淋漓,那绽放的梅花不正是生命不屈的隐喻么?
2000年秋杭州“西博会”开幕前夕,徐晓英致信杭州市领导。信中说:“我认为‘西博会’单一地以唱歌形式出现,全赖外聘歌星代表不了杭州文化。杭州是‘浙派’古琴发源地,希望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通过‘西博会’向全世界展示古老的‘浙派’古琴艺术!”信写好,离休干部翟老自告奋勇当即将信转递给市长。于是在“西博会”上,我们看到了徐晓英率领众弟子弹奏古琴的精彩演出,“浙派”古琴随着“西博会”名声大振。
在三衢琴社成立大会上,患病的徐晓英说:“家乡的事,爬也要爬来。何况衢州是孔子的第二故乡。”
徐晓英的先生、女儿均是制琴、操琴高手。她的先生醉迷于古琴制作,两个女儿都从事古琴专业。就连女儿出嫁时,徐晓英也把琴作为嫁妆。
清微淡远
见家乡的记者,徐晓英很高兴。她说,古琴有“十四宜弹”,遇知音,逢可人,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等均可弹奏。但即便不会弹也无妨。陶渊明曾有一张无弦的琴,兴致上来在光光的琴面上抚摸几下,并赋诗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因此重要的琴音中给你“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流水”就足矣。
“有客抱琴来,与花同寂寂。”临行,徐晓英为笔者弹奏一曲。琴声静静地漫流,似一条从远古淌来的大河,似一轮高挂千古的明月,而月色直浸骨髓……徐晓英操琴法度严谨,轻重疾徐,有条不紊;琴声古淡、清静、恬逸、韵味深长;其指法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气韵生动,曲尽其妙。她的演奏特点展现了“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风格。一曲未终,笔者止息凝神。那仿佛来自地心的悠韵沉绵的乐声循着时间隧道,似有漫天的芦花,成群的飞鹭,梅花绽放的声音,雪落黄河的沉寂……那清微淡远的琴音像徐晓英父亲徐映璞“物与人同老,芦花也白头”的诗句一样给人无限的“曾经沧海”之感。
据悉,曾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曾专程向徐晓英学艺,而剧中“林妹妹”所弹奏的琴曲是她后期配的。
临行时,徐晓英赠笔者一套《清平诗课》,是一套三本蓝皮竖版毛笔字的线装书,非常珍贵。老人细心地在赠书上印了许多徐映璞的印章。徐晓英说:《清平诗课》是她小时候的功课,要每日一课,不但要能背诵还要对诗,对不上来是要受罚的。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古琴伴随徐晓英经历了由豆蔻年华到古稀之年的人生之路。命若琴弦,在濮水之上贯通律吕,在乌夜顿挫中临风孑立,在胡笳十八拍的七弦上低眉回棹,在芦花深处念关山不远……(中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