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畔,江水拍岸。一把来自唐代的“雷公”古琴边,须发皆白的老者凝神屏息。他的手指拂动间,或飞瀑悬泉,或激浪奔雷。悠悠《流水》琴声与滔滔江水一道奔腾……
都江堰畔,江水拍岸。一把来自唐代的“雷公”
古琴边,须发皆白的老者凝神屏息。他的手指拂动间,或飞瀑悬泉,或激浪奔雷。悠悠《流水》琴声与滔滔江水一道奔腾……
这样一幅令人陶醉的水墨画卷你一定不会陌生。但在昨天,“雷公”
古琴痛失
知音,这幅画卷也就此徐徐合上。
昨晨6时过,被誉为“蜀中琴王”的王华德先生,突然被急性心肌梗塞夺去了生命。
一代琴师,就此在八十八岁之际抚完人生的最后一段乐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
跌宕起伏人生路 先生端坐路旁,焚香摆琴。一曲《
高山流水》从他的指尖缓缓流出。金大侠偶拾“知音”,深感惊喜,上前双手合十致谢。
2003年清明,都江堰放水节上,一把七弦古琴横放江边。琴旁,一名着黑紫缎面外套、须发皆白的老者飘然坐下。“咚、咚”三声炮响。几个剽悍堰工用力一拉,拦河杩槎散落下来,露出决口。顷刻间,滔滔江水汹涌而出。一曲铮铮作响的《流水》,随即从老者手中激扬飞出。琴弦上,但见双手猛滚慢拂、抹挑勾剔,如蛇般游走。琴声时促时缓,若江水逶迤———弹出这段古堰水
文化乐章的,乃是在古琴界赫赫有名的王华德先生。
彼时,王老已经82岁高龄。因之古琴相伴、白须鹤发,恍若往古高士,令人印象深刻。
在2004年夏末,恰逢金庸到访青城。在五洞天,先生端坐路旁,焚香摆琴。又是一曲《高山流水》,从他的指尖缓缓流出。金大侠偶拾“知音”,深感惊喜,上前双手合十致谢。
西蜀琴剑社社长宋燕春是王老弟子。当时她陪同在旁。王老对金大侠说:“这个机会千载难逢,‘高山流水’送给知音啊!”此为佳谈。但这些浪漫的场景,从此止为记忆。
跌宕起伏人生路 王华德曾打趣自己有“人生三部曲”:苦难的少年、打烂仗的青年、成熟的中年。
王华德出身贫寒,8岁时,他去道观闲玩,为道士弹琴时所痴迷。14岁时,即拜民间艺人学习四川清音伴奏,从此走上艺术道路。从1946年开始,相继拜著名古琴家易上达、龙琴舫等人为师,学习古琴。因而得蜀派真传。
十八岁出师后,由于他的多能与才干,不断被艺界同仁和观众所熟知。川剧名角周企何还曾邀他进入川剧“三庆会”,专门为周的夫人做
琵琶,三弦、南胡伴奏。
新中国成立后,王华德在省川剧团、省歌舞团曲艺队、省曲艺团辗转。上世纪50年代,他随团走出四川,有机会同北京的琴坛名宿查阜西、溥雪斋等游学、雅集(参加琴会),学习古琴和
琵琶,艺遂大进。1959年,他还被调到
文化部带领组织的中国艺术团,到东欧多国巡演。
文化名人车辐昨日回忆,1952年,他们赴朝慰问时,曾亲见王华德演出,深受触动,“王华德的手很硬,弹琴时犹如冰剖一般,手感很好。”车辐突闻噩耗,难以言表,独自去书房翻出两人合照,在背后记下:华德老师,胸病去世。并嘱托儿子亲往悼念。
琴瑟合鸣话佳缘 “君唱清音我伴琴”,“清音响彻锦官城”。而王华德和妻子那段琴瑟合鸣的佳缘,更是在曲艺界传为佳谈。
1938年,年少的王华德在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为黄河灾民赈灾义演时,与年方17的黄德君相逢。王华德怦然心动,故意将一只黄狗推出去,惊吓黄德君。这段短暂的邂逅,让王华德度过了7年的单相思。终于,1945年,两人再次相遇,携手走到了一起。此时的黄德君已经是“锦城歌后”。黄德君珠圆玉润的嗓音、王华德的琵琶伴奏,曾风靡一时。
“君唱清音我伴琴”,“清音响彻锦官城”。这两句诗词,形象地概括了他们那段琴瑟共鸣的舞台生涯,60年来,这对艺术家相濡以沫,走过了漫长人生。2005年清明,白发苍苍的王老端坐于“凤凰故园”,如怨如诉地弹起一段伤感的琴音。一曲毕,又换一把琵琶。眉目间满含深情。
2006年11月,王华德再结良缘,对方是他的学生乐秀清。两人的年龄相差了近30岁。“我写一个‘你’字,一个‘我’字拿给她看,过了几天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爱’字,我就是这样表白的,她就同意了”,有着一颗童心的王老,这样描述自己的这段忘年之恋。
“雷公”何处觅知音 缶里乾坤在,琴中日月长。王老为琴房取名为“缶琴堂”,镇堂之宝为“雷公”琴。
昨日上午,老东城根街。省曲艺团大院。一阵婉转的琴音流出,但不见王老抚琴的身影。
每日起床,王老必抚琴数小时,无人敢扰。即便友人来访,他也会弹完手中曲子,再去开门。为习《流水》指法,他还曾数次去宝瓶口“听水”。更曾在雷电交加时,独行野外。
先生豁达开朗。老同事徐述每次撞见王老,他都会开怀大笑,“我还不得走,我要活到120岁。”先生喜交朋友,门下弟子众多,遍及海内外。
不过,他最宝贝的就是他的“雷公”琴。该琴右侧刻有“大唐咸通二年雷威制”的字样。照此推算,此琴大约已有1140余年的历史。而雷威是唐代著名的古琴制作高人,所以王华德老先生的这把琴亦称“雷公琴”,是一把罕见古琴。外孙女有次拍打他的古琴,却惹得老人家雷霆大怒,差点“动粗”。乃至他每次离蓉外出,不论远近,都会带上古琴。
昨日,昏暗的缶琴堂里,古琴犹在,余音绕梁……本报记者 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