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倪思说:“松声、涧声、山禽声、野虫声、鹤声 、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
南宋的倪思说:“松声、涧声、山禽声、野虫声、鹤声 、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
陈眉公也说过:“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闲。杖令人轻,水令人空、雪令人旷,剑令人悲、蒲团令人枯、美人令人怜、僧令人淡,花令人韵,金石彜鼎令人古。”
总之,倪思和陈眉公所渲染的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意境,在十丈红尘之内,我们宁静而超脱的心灵,如一种晶莹的琥珀,在澄澈似水的月光下,宛若沉浸在梨花的梦境之中,人生象一片春云那样点缀着红楼绿瓦青山碧水,一切都在美的愉悦之中,享受着当下的全部感动,悲喜交加的心灵象一个巨大的容器,仿佛碧玉勒就的芳樽,盛满了馥郁甘醇的美酒,幸福的人饮而欲醉,不幸的人,饮而忘怀。
自然,倪思和陈眉公,包括古代的文人名士,他们的感悟都是在大自然之中获得的,有着传统的农业背景的,我们也在他们所罗列的自然风物之中,看到了“琴”、“棋”字样,因为举凡文艺的东西都是指向自然的,琴和棋就是其中的代表者,这一点,我们不难在《秋灯琐忆》里面发现:“秋月正佳,秋芙命雏鬟负琴,放舟两湖荷芰之间。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先出,因买瓜皮迹之,相遇于苏堤第二桥下。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襟而听。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琤瑽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琴声末终,船唇已移近漪园甫岸矣。” 蒋坦的这段小品,寥寥数字,干净洗练,引人入神,不觉有同游之想。可见琴棋书画在怡情方面大体一致,都是由人心指向自然,并从自然反向人心的。唐 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里面记载一个伯牙学琴的事迹:伯牙学鼓琴於成连先生,三年而成。至於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方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延望,无人。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上水汩汲漰澌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此处的移情,乃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个人格的改造的基础上完成艺术的造就,这个非是技巧的学习,而是人接近自然,聆听自然的各种天籁,象苏东坡在《江行唱和集序》所说的那样,杂然有触于:“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耳目所接中启发并完成人的性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开发越早越好。周国平在《短章与碎片》里面说过,人的童年,尤以艺术家作家的童年最好出生在,风光秀丽的乡村,因为童年的人生是蓬勃发展的,而这样的乡村恰好以其外在的粗犷野性提供了蓬勃向上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