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备的乐器。琴艺在琴棋书画中排在第一位,被称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已有3000多年历史,说明古琴艺术与中国文明一样悠久。《诗经》里屡有记载,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岭南古琴据说自汉代起便出现,历经磨难断层,直到南宋皇室南迁江门新会,带来一批琴谱琴师,岭南琴学得以再度兴盛。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当时留下来的古谱。
明代大儒陈白沙(献章)是一位大哲学家、大书法家,也是一位著名琴家,他对《古冈遗谱》进行了发掘整理,他用过的名琴还保留至今。他还为琴轩撰写过记,为琴画题过款,也常常抚琴作诗,“老夫独面东溟坐,月上孤琴未解囊”、“松崖日暮水声深,何处携来绿绮琴”、“饮酒不在醉,弄琴本无弦”、“道士来携三尺木,高山流水一声弦”、“春风开我琖,流水到谁琴”……就是陈老先生的琴诗佳句。
清代道光年间,新会人黄景星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真正意义的古琴岭南派,他与同乡陈绮石、陈芷芗设立广东最早的琴社,并辑有五十首琴曲的《悟雪山房琴谱》。现存新会景堂图书馆藏有一本咸丰年手抄古琴谱,十分难得。除陈白沙之外,黄观炯、招学庵也是出自江门的著名琴家,其中招学庵是民国年间人,解放后才去世,他被誉为“岭南古琴三杰”。而黄景星更是出自古琴世家,他父亲、兄长和侄子均为古琴爱好者,同学赵泰以及陈绮石、陈芷芗均为琴友。可以说,岭南古琴与江门结下千年不解之缘。江门也被岭南古琴研究会称为岭南古琴文化发源地。
改革开放后,岭南古琴又一次迎来了春天。以杨新伦为代表的岭南琴家大力弘扬,加上谢导秀等人的努力传承,发扬光大,岭南琴派茁壮成长。光是谢导秀老师便收徒近百名。几年前,江门青年艺术家韩晓华拜李祥霆、谢导秀为师,由于她刻苦勤学,加上有着深厚的古筝功底,如今也授有学员十余人。岭南古琴后继有人,江门古琴又出现一线生机。
岭南古琴根在江门,希望有关部门努力保护好、开掘好江门的古琴文化,也希望社会有识之士更加关心、热爱岭南古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