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九江琴家重庆修复千年古琴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古琴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九江琴家重庆修复千年古琴


                                                          抚琴时,施宏如醉如痴。

  国庆期间,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次向世人展现了从唐朝到民国历代44张古琴,其中有着千年历史的唐代“襄”琴、留有历代名人题款的宋代“松石间意”琴、存世仅一张的宋卫中正制琴、首度现世的蜀王琴,还有一张琴是江西丰城余希舜制作。值得欣喜的是琴腹有明显的铭刻……而这批古琴能够重现生机,并首次向世人传播千年琴音,得益于来自全国古琴专家的辛苦修复和弹奏“唤醒”。这其中就有来自我市的古琴家、广陵派古琴传人——施宏先生。10月6日,记者在九江6354研究所玉兰新村,寻访到这位修复并弹奏古琴的高人。
  施宏的居室清静而自然,小小的茶室内悬挂和摆放着数张古琴,衬着墙上的竹帘,显现出古琴的沉静、质朴。得知记者的来意,施宏谦逊地笑道,自己只是有幸受到主持该项工作的当代斫琴大师李明忠先生的邀请,成为这项重大项目的参与者之一。

  全国古琴专家赴渝修复名琴

  三峡博物馆搜集了历代古琴40余张,唐、宋、元、明、清、民国均有,“它们没有落下一个朝代。”这些古琴大多身长约一米二三,漆色以红、黑、紫黑为主,许多底部刻有历代琴师及收藏者的题记。尤其是宋代“松石间意”琴,自宋至清,经历多位名人珍藏,琴底部有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征明等十多位历史名人题字,堪称国宝级文物。抗日战争爆发后,居于北方和江浙一带的文人雅士及古琴名师,辗转来到重庆避祸,大量的古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重庆。解放后,流落民间的古琴,通过捐赠、征集及政府转交等方式,在上世纪50~60年代,陆续藏入博物馆之中。

  虽然躲过了战火的侵袭,但年龄已达数百上千岁的古琴,历经千年的风雨、辗转历朝琴师的抚弄,度过数次战火的侵袭,已出现了“苍老”的迹象。它们有的琴身开裂,有的漆色掉落,有的琴体的配件也不知所踪。修复古琴,不仅要恢复其原貌,还要使复原的古琴具备演奏价值,而且时间仅在三个月内必须完成,正常工期需要3~5年的时间,因此也对古琴修复高手们提出了挑战。

  “从6月底开始,李明忠先生率领着来自不同地区的各路精英组成的团队来到重庆,在三峡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的配合下,正式开始了这批古琴的修复工程。”修复的工作是紧张和机密的,每天凭着工作证,穿过一个水泥空坝,打开了两扇厚达15厘米的沉重铁门,便来到施宏他们修复古琴的三峡博物馆的仓库库房。

  修复期间,正值号称“火炉”的重庆7、8、9三月酷暑期,修复古琴时,车间不通风,也不允许开空调,但为了抢工期,更为了将这一批古琴重焕生机,每个人都挥汗如雨地坚守着,早出晚归,废寝忘食。

  不仅修旧“如旧”还要弹奏“如新”

  制作古琴本就不是易事,要将一张古琴修复如初就更难。施宏说,这批古琴损毁的情况不一,工作量非常大。其中40%古琴的护轸脱落,有的脱落了两个,有的只脱落了一个,这就必须配上一致的。为了抢工期,琴家们每天将古琴进行统筹分类,按类修复。在材料的选用上,修复古琴所用木材必须同种木料,就连它们的年代也必须尽量接近。琴家们不仅四处寻找旧家具,有的带来了他们收藏多年的各种木料和辅材,用于古琴修复。

  古琴的用料主要是松软的桐木和梓木,疏密适度,纹理均匀,能保存千年,奥妙就在漆的使用上。古琴的制作有“三分木、七分漆”之说,就是指油漆对古琴的重要性。古琴上漆工艺非常复杂,琴家们整天泡在油漆熏染的车间里,都出现了过敏症状,双手浮肿、痒痛、声音嘶哑。施宏的双手至今脱皮不止,但他认为,能够参与到古琴的修复,再苦也值得。

  施宏说,在修复过程中,尤其难在对古琴漆面“断纹”的修复。由于漆面和胎体的伸缩率不同,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古琴,都会产生“断纹”的纹理效果。断纹的形态各有不同,有冰裂纹、流水纹、蛇腹等,使古琴具有神秘的年轮色彩。但出现断纹的地方,漆面更容易损毁。在修复古琴时,既要保存断纹的原样,还要使断纹效果统一,这给专家们在工艺流程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宏说:古琴中有的断纹处已经露出胎体,有的甚至脱落、变形。为此,李明忠先生想了很多办法,终于使所有的琴体重现光彩。

  古琴也仿如古玩,必须经常把玩才能感受它的魅力。而在国内大多数的博物馆,所收藏的古琴都是只能看不能摸,施宏认为,重庆古琴修复的另一重大意义就在于将通过琴家的弹奏,将脱水、脱脂状态下的古琴重新“唤醒”,使内在的应力分布均匀,性能达到理想状态,真实展现出古琴音质的魅力。为了能让这些古琴能真正奏出最动人的乐曲,古琴专家们在修复好一批古琴之后,立即启动了对古琴的“唤醒”工作,并将经常通过琴家的弹奏,使古琴音质更加稳定、优美,保持古琴的生命气息。

  据了解,就像歌唱家们天天练嗓一般,古琴的音色“唤醒”要依靠古琴家们完成。古琴高手们从7月底就进入文物库房里,对上了丝弦的古琴反复弹奏,每天都在4个小时左右。

  经过近半月的“醒琴”,这些流传数百乃至千年的古琴,琴音逐渐被调试到较佳状态,8月14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台湾中正文教基金会、重庆市大后方抗战文化历史研究会主办的“三峡泉流——抗战西迁古琴清赏会”上,古琴在全国著名的演奏家们的手中,弹奏出动听的旋律。

  古琴文明的复苏和传承

  古琴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而且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可谓得天独厚、无与伦比。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把琴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承载体,甚至视为文人的一种象征。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如今古琴已不再是刘长卿诗中那孤独的音乐。施宏感到,现实社会对古琴等高雅音乐的知晓和需求已经越来越多,古琴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在很多茶会雅聚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的探索中,加入了更多古琴曲的元素。参与古琴文化传播的施宏,为古琴被更多人喜好并接受感到喜悦。

  在重庆协同施宏参与古琴修复工作的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也纷纷被古琴文化感染,国庆期间专程到九江向施宏学习古琴弹奏。

九江新闻网-浔阳晚报   新闻录入:剑乐    责任编辑:剑乐 更新时间:2010/10/8 10:19:57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