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晋陆机诗意图》
明代古琴“亚绿绮” 杨大师弟子——中国古琴学会理事、古琴修复家区君虹精心修复的明代古琴“亚绮”。相传古琴“亚绿绮”制于明朝洪武甲寅年(1374年),经历了六百三十多个春秋。
明代古琴“谷响” 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导秀收藏的明代古琴“谷响”,曾被居廉、杨新伦等收藏。
国画《杨新伦大师抚琴图》
书法《琴心》
《晚清抚琴图竹雕笔筒》
陈子升《琴翼》清初钞本(梁基永收藏)陈子升(1614~1692)南海沙贝(今广州白云区金沙洲)人,明末著名抗清志士,诗人、古琴家。著有《中州草堂集》,又有《水东游》琴曲及《琴翼》一书。这是他的一部古琴乐律作品,也是现存最早广东人所创作的琴律著作。此为清初钞本,与后来《琴曲集成》所用版本有别,此本有配图,有解说,为刊本所无,所用绵纸亦为典型清初质地。
谈起中国文化,人们都会想到,古代名士们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的场景。“琴棋书画”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修功课。而到了现代中国,这些古代传统渐渐消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到近年来,古琴才重新被更多青年人所认识,进入大众视野。
11月20日,在广州市五仙观广府文化艺术馆内,将举行一场既具纪念意义,又具现代感的艺术展,这场由白云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琴心若诉——纪念乡贤杨新伦大师暨古琴文化艺术展”,不仅展示古琴,也将展示与古琴相关的书画,将琴棋书画、文玩四士、自然古韵结合在一起,期望在纪念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白云区人和镇鸦湖村人)的同时,把观众带入一个幽静晴和的古琴风雅世界,并体现白云区云山溪水的文化特征。
杨新伦的传奇一生
杨新伦先生(1898-1990年)是岭南古琴大师,是白云区人和镇鸦湖村人,广东文史馆馆员。
据其大弟子谢导秀介绍,杨新伦先生早年在广肇义学读书期间,与后来成为广东音乐鼻祖的吕文成同窗,这对杨新伦先生的古琴艺术生涯带来了一定影响。
杨新伦先生自幼习武,曾在上海精武体育会当过会员,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上海精武会的联欢会上,他听到了古琴名家吴纯白的演奏,为之倾倒,使杨新伦下决心学古琴。1928年,杨新伦返回广州,在广州文德路的清秘阁购得古琴一张,就此开始古琴生涯。杨新伦最初是拜古琴名宿王绍桢为师,经王绍桢老师介绍,先后结识了古琴高手卢家炳、容心言、陈淑举等人。后来通过卢家炳介绍,拜识了岭南古琴正宗传人郑健侯。由于郑健侯孤身一人生活无依,杨新伦把郑健侯接回家中奉养达20年之久。这期间,杨新伦向郑健候学习了《乌夜啼》、《碧涧流泉》、《怀古》等岭 南派琴曲,,终得岭南派古琴真传。
1956年,杨新伦任职于广东文史研究馆,专门从事岭南古琴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常与在广州的老琴人孙慕唐、招鉴芬、周桂菁等人一起切磋琴艺。1960年9月,杨新伦受聘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从事古琴教学工作。据谢导秀回忆,那一年,古琴专业刚开,没有人来学,本来拉高胡的谢导秀成了杨新伦当时唯一的学生。1963年,杨新伦先生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古琴曲打谱会议。杨新伦对古琴的热爱一生未变,即便在历尽浩劫的文革,杨新伦仍精心珍藏着名贵古琴和资料,在古琴传授、琴学研究、古琴修复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文革”结束后,他着手成立广东古琴研究会, 1980年 10月,广东研究会成立,杨新伦以82岁高龄亲任会长,培养了一批古琴演奏、斫琴、修琴人才,成为岭南古琴一代宗师。
本次古琴展将重点放在古琴文化上,因此,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古琴展,共展出9张元明清古琴,因为展品极为贵重,仅在开幕式当日展出。在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琴历史中,制琴历史也是古琴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流传着很多制琴大师的故事。此次展览中,也将展示一些历尽几百年的名琴,其中有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送给弟子谢导秀的明代古琴“谷响”,还有经过杨新伦的弟子古琴修复家区君虹精心修复的明代古琴“亚绿绮”,收藏家梁基永收藏的明清古琴,稼轩琴坊的新制古琴等。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邀请著名书画家饶宗颐、许钦松、王贵忱、刘斯奋、陈永锵、卢延光等为本次展览精心创作的抚琴图及咏琴书法。
此外,还将展出与古琴相关的书籍、文玩,其中包括汉代弹琴造型的陶俑、文房瓷画、竹雕、广彩等,以及著名雕塑家唐大禧为此特别创作的骨瓷盘画《古琴今奏新摇滚》。
据介绍,11月20日还拟在艺术馆内举办古琴雅集活动。届时,如诉的琴声将把山水白云的文化意象向大众广为展示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