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至古稀之年的谢导秀在书斋里演奏古琴曲《碧涧流泉》。
古琴主人是岭南古琴宗师杨新伦 其嫡传弟子谢导秀大力传承古琴
广东有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粤曲,知之者众,另一个便是岭南古琴,知道者寥寥无几。日前,由广州市白云区委宣传部、广东古琴研究会主办,白云区文联承办,稼轩琴坊协办的“琴心若诉——纪念乡贤杨新伦大师暨古琴文化艺术展”展出了9部国宝级的元明清代古琴,每张价值都是上千万元。
昨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谢导秀一边在明代古琴“谷响”上演奏,一边向本报记者独家讲述明代古琴背后的故事。透过悠远的琴声,我们仿佛仍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千古余音。
杨新伦将20张名琴献国家
呈现在记者面前的这部明代仿唐式古琴名叫“谷响”,至今已有630年的历史,桐木上的断纹如冰裂一般,十分飘逸。此琴曾被新会谢氏、居廉分别收藏,后来传至岭南古琴一代宗师、广东古琴研究会首任会长杨新伦大师手中。杨新伦在1990年临终前将此琴和古琴谱传给了嫡传弟子谢导秀。
昨日,已至古稀之年的谢导秀在他古色古香的书斋里为记者演奏了一曲经典岭南派古琴曲《碧涧流泉》,琴声低回,清越持重,有余声绕梁之感。
谢导秀介绍说,杨新伦是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鸦湖村人,是著名的古琴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著名的武术家。“他与武术名家霍东阁同在精武会当会员,彼此间经常切磋拳艺。”
1928年,杨新伦在广州文德路清秘阁购得古琴一部,回家装弦调试,觉得不同凡响,十分高兴。后来,杨新伦找到岭南古琴正宗传人郑健侯,并拜郑为师达二十年之久,于抗日战争时期失散。杨新伦向郑健侯学习了岭南派古琴经典名曲《碧涧流泉》、《玉树临风》、《怀古》、《鸥鹭忘机》、《乌夜啼》等。
为了感谢党和国家,杨新伦拿出20多张名贵的古琴献给国家,其中有著名岭南画派创始人居廉收藏过的名琴“啸月”(现存上海博物馆)。
名家评古琴展
古琴文化古朴高雅,社会虽有为数不多的追随者,一般难为时尚,这一展览真给古琴艺术输上了一剂鲜活的氧气。
——唐大禧(著名雕塑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此展让一部分文化自觉者能进入文雅兴园地,促其意兴,回归淡静。淡静才能恒久。在躁动、飘浮越来越变异的今天,降温是最紧迫的大事,文化的功用正好是个补救。
——卢延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暨大退休教授拜师学古琴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都是相通的,琴棋书画,以琴为首,而琴以德为先。古琴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而体现出一种人的道德修养。”广东省政府文史馆书法院院长、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初生61岁退休后开始拜谢导秀为师,学习古琴,生活中有了古琴,感觉退休生活很充实。他告诉记者,古琴本身就是一种“和”,七根弦,要和。古琴有阴阳,阴阳也要和,不合也不成音乐。古琴还有“九德”,古琴文化的提倡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谢导秀老师最小的学生只有6岁,很多六七岁的小朋友平常都很好动,但一学古琴,不仅治好了“多动症”,还陶冶了性情。
谢导秀学琴的历程也反映了古琴在岭南微妙的传延。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岭南派古琴仅存一脉,正当岭南古琴陷入失传的困厄时,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谢导秀,机缘巧合得以师从杨新伦。
1976年,谢导秀和老师杨新伦花了4年时间搜集和整理岭南派古琴谱《古冈遗谱》,那是南宋时遗留在新会县的古琴曲谱,如今已成为岭南派古琴的教材。
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开始复苏。谢导秀告诉记者,现在古琴师徒已是“四代同堂”,自己的学生就有几百人,遍布全球,估计在广州学古琴的人就有上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