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音乐家陈佐湟、周淑安、林俊卿、许斐平、许斐星、殷承宗等名字,很多读者并不陌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厦门鼓浪屿。有着2.4万居民的小岛,却拥有5000余台钢琴,这个数字令人惊诧。鼓浪屿的音乐传统由来已久,岛人爱乐、知乐、奏乐,曾有岛上朋友告知:鼓浪屿几乎家家有钢琴,户户有琴童。然而,更令鼓浪屿人自豪的是,岛上拥有中国首家钢琴博物馆,还有70多架古老的欧洲、美洲钢琴收藏其中。
上鼓浪屿岛,向左漫步,不久便到钢琴博物馆所在地菽庄花园。菽庄花园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是岛内最佳观海点之一。提起这花园,也有一段故事。花园建于1913年,原为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花园,因林尔嘉字“叔臧”,故以谐音“菽庄”命名花园。林叔臧祖籍福建龙海角美,先辈迁居台湾淡水,后以垦殖发家,在台北建有“板桥别墅”即林家花园。林尔嘉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别墅的一切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1895年,清朝依《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叔臧的父亲不愿当亡国奴,愤然举家迁回鼓浪屿。林叔臧曾任6年的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会总理,热心地方实业,提倡创办公用事业,资助公益事业。随着年岁渐长,乡愁倍增,他决定选址建造一座花园,寄托对“板桥”以及台湾的怀念。1913年,林尔嘉选定鼓浪屿金带水之湄、草仔山之下的一面坡,仿造台北板桥别墅,参照江南名园修建花园。他花1万银元的润笔费,请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题写“菽庄”园匾。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于思念家乡和亲人,林叔臧返回了台湾,1951年林叔臧在台湾逝世。1956年,林叔臧的亲人把花园献给国家,成为公园。
钢琴博物馆便坐落在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内,而他的落成又与另一个鼓浪屿人息息相关。胡友义1936年出生在鼓浪屿。他的祖父胡五宏在厦门开药店。祖父收藏古董的爱好熏陶了胡友义;而其爱国爱乡的品格,则影响了胡友义的一生。父亲胡德开爱好音乐,当时上一节钢琴课学费要5美元,但他也舍得下本钱,还经常带胡友义到“三一堂”听钢琴演奏;母亲林碧玉诚奉基督教,是台北茶叶巨商的爱女,从小饱读诗书,喜欢唱歌、弹琴,出嫁时娘家就陪送了风琴。耳濡目染,胡友义从小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10多岁时,父亲又送他到上海音乐学院就读。1965年,他获得比利时政府提供的全额奖学金,赴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主修管风琴和钢琴演奏艺术。
音乐学院毕业后,胡友义在欧洲各国游学、执教多年,后落户澳洲墨尔本。他动用祖产在墨尔本建起了湖光山色的胡氏山庄,收藏古钢琴孤品、绝品、极品。在他收藏的100多架古钢琴中,有英国皇宫用的象牙琴键的华丽钢琴;有荣获巴黎博览会金奖的“布罗伍德”钢琴;也有美国总统林肯喜爱的“齐克宁”钢琴;有波兰总理、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弹奏过的斯坦威演奏琴;有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特别定制的普莱耶尔钢琴;有“古钢琴之父”克莱门蒂制作的钢琴……2000年1月8日,厦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开馆,馆内所有钢琴均为胡友义捐赠。开幕式上,胡友义深情地说:“不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我把我毕生收藏的钢琴放在这里展览,是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
钢琴博物馆内的古琴相当珍贵。比如一台1811年英国制造的科勒德钢琴,是最早成型的立式钢琴,也是现代立式钢琴的前身。这架钢琴最主要的特色是只有一个踏板,而一般的钢琴有2至4个踏板,琴板上面的平板雕花是典型的欧洲特色。1928年是钢琴发展的最顶峰时期,后来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钢琴的发展逐渐衰落,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小型的“迷你”钢琴。它的特色是体积小,价格便宜,但因为它琴弦短、声音小、音色不够美的局限性,所以随着世界经济和钢琴制造业的复苏,这种琴慢慢就不再生产了。这台科勒德钢琴是一位名叫施密特的老太太二战期间从英国带到澳大利亚的传家之宝。1988年,施密特老太太80多岁了,孤单一人,要搬到老人公寓居住。公寓放不下这台钢琴,老太太又不想让钢琴流落别处。经修琴专家介绍,老太太像相亲一般,通过多条渠道了解胡友义,又亲自跑到胡氏山庄去考察,经过半年的反复考虑,才恋恋不舍得将钢琴卖给了胡友义。临到要搬走钢琴的那一天,老太太竟抚琴痛哭,其情其景让搬运工人和胡友义也感伤流泪。
馆内还收藏有羽管键琴,跟钢琴不一样的是,它有两层琴键,琴键的颜色正好跟钢琴相反,这么多的黑键是为了衬托当时贵族小姐柔软白皙的双手。羽管键琴的发音装置也跟钢琴不同,钢琴是琴锤击弦发音,而羽管键琴没有琴锤,只有一个钩拨,跟古筝、竖琴一样,以拨弦发音。它有4套琴弦、8个踏板,这种琴在16、17世纪的时候比较流行,后来随着钢琴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少生产了,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羽管键琴非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