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中国传统技艺古琴的“火热现象”引起了众人注意,专家纷纷热议古琴的推广与传承现状。
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词条“古琴培训班”,便出现相关结果近40万条。而今年5月,一件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古琴更是以1.15亿元的高价成功拍卖,古琴拍卖再一次登上亿元成交榜。
对于目前古琴“火热”的现象,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传人高培芬却表示了担忧:“现在的孩子们,学了几天琴,就忙着考级、表演、比赛。古琴终究是一门高雅的音乐艺术,古琴文化永远不会发展成市井文化,想使之完全社会化是不大可能的。”
著名古琴大师王永昌告诉记者,保持古琴的“文人音乐”特性是传承古琴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而“文人音乐”是指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为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是古琴文化的核心之所在。
他认为,古琴的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在于传承人能够真、全、优地继承古琴技艺,所谓“发展”应该是推广古琴文化,而不是表面受追捧,而实质上使古琴精神扭曲。
古琴,也称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余年。2003年,古琴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众多中国民族传统乐器中唯一入选世界级“非遗”名录的项目。
“古琴早就该火了。”中国民族乐器学会常务理事田步高认为,一个强盛的民族应当在保存自己古代文明和输出自身优秀文化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古琴作为中国的“国琴”,应当大力传承和发展,千百年来形成的古琴“高不可攀”的局面,对古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极为不利的。
“古琴本就是一个乐器,是谁都可以弹的。”中国琴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龚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他认为,任何高端艺术,都离不开民间的滋养,扎根民间,才能保持艺术强劲的生命力。古琴并不只属于文人阶层,相传至今的3000多首古曲足以证明,如果仅靠少数精英分子传承,古琴不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曲目。
和龚一观点一致,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唐中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古琴是古人生活文化的体现,是被古代文人推崇的民间艺术。
在谈及古琴大热的问题时,他认为,相比钢琴、小提琴而言,古琴“热”才有一个势头,而当前古琴热现象下所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认为古琴热是浮躁的、附庸风雅的。在我看来,有人学琴是好事,古琴有‘养心’的作用,在当今喧闹繁华的城市,很多人可以通过古琴得以休养生息,这不是一件坏事”。
z还解到,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古琴也面临着“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古琴自2003年成功申报世界级非遗项目以来,就其推广和保护方面,并没有出现细致的规划和政策,对古琴的保护工作,更多的努力来源于民间。
对于古琴文化该如何保护与传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唐中六说:“古琴项目应该纳入国家文化建设层面来发展,这样才能既传承了这项传统技艺,又保护了其原有的精神内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刘赤诚建议,应该在学校里开始推广古琴课程,在小学课本里也应该涉及古琴知识。同时,国家应该拿出相应资金,不仅让古琴文化走进高校,还要让古琴大师走进高校,真正使得古琴在高校得以“师承”,而不是简单推广。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龚一认为,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涉及百年或更长时间的工作,需要纳入国家文化建设层面来对待。因此,在以古琴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国家应该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项目、有任务分配、有研讨、有时间表、有经费、有服务、有落实和有检查。
“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传承下去,同时又不会被曲解了它原本的内涵。”龚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