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异材百衲琴 元 长120.5cm
中国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位于“琴、棋、书、画” 四艺之首,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八音之首,可见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抚琴既可以修身养性,亦能为经世济用,更是咏志抒情的灵魂之舞。古琴以其苍远飘逸、蕴籍空灵之音诠释着中国传统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特立独行的文化品格。春秋时善听琴的钟子期亡故,俞伯牙摔琴绝弦,以酬知音,令人感慨系之。东汉蔡邕曾编辑古琴名曲集《琴操》,更自炊火中救取梧桐木制名琴“焦尾”,美名流传后世。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谱写《求凰》古曲,千古之恋使人动容。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临刑索琴,“目送归鸿”抚《广陵散》,所谓“千古绝唱”,不胜唏嘘。自唐宋元明以降,无数文人墨客不吝辞藻,以古琴入诗文赞之或谱曲以飧后世。
太古遗音琴 晚唐-北宋 长111cm
关于古琴,很早就见载于《诗经》、《尚书》和《左传》等文献,东汉蔡邕《琴操》中称“伏羲作琴”。琴最初为五弦,周朝后为七弦,至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并沿续至今。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和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阶层中流行,秦以后兴于民间。春秋战国、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得到重大发展,之前提到的伯牙、蔡邕和嵇康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古琴演奏家和研究专家,其时很多名曲与典故已载人史册。隋唐宋时期,古琴谱的产生推动当时古琴音乐传播,而古琴与民间音乐的深远联系以及琴曲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曲折地发展。唐代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都曾为古琴作诗。宋徽宗赵佶更是爱琴成癖,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明清时期印刷术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传,但清末与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古琴本身局限性使其音乐濒于绝灭。所幸的是,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整理流失于民间的各种传谱,同时培养一批古琴音乐人材,包括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等。
古琴常见以梧桐木、杉木为面,梓木为底面。琴的式样已知有好几十种,如在唐宋期间,已近20种,在清代《五知斋琴谱》中即列有附图的琴式51种。当代的《中国古琴珍萃》列举最常见的十四种琴式及其流变。目前最普遍的主要是伏羲、仲尼、蕉叶、落霞等约十种。古琴形制为七弦十三徽,一般长约三尺六寸,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板称为琴面,底板称琴底,琴尾椭圆形,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和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雁足。弦轴称琴轸,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记以标记音位。古琴的尺寸长短均有象征意义。桐木属阳为琴面,梓木属阴为琴底,取其阴阳调和之意。琴面圆形为天,琴底方正为地。琴徴对应天象中的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龙池八寸象征八面来风,凤沼四寸象征四气应和。
一鹤舞古漆琴 元 长122cm
床好琴应 “九德齐备”,即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
收藏与鉴别古琴可以从形制工艺、漆灰断纹、铭刻题款和琴音上来鉴识,也可通过名家收藏或制琴来间接考证古琴并收藏。
首先我们需看古琴的材质、形制与工艺。古琴通常以梧桐、杉木为材质。琴的形制繁多,有些形制自唐至清各代都有,包括伏羲、仲尼和连珠等,目前仲尼式存世量最大,音质较好。琴的形制可以作为参考,不是绝对的鉴别依据。工艺上水平上,琴面应弧度平正。琴身端正,各部分加工须精细牢固。琴身油漆色调雅致,表面平滑光亮。
其次,漆灰断纹是辨别古琴的最重要依据。唐明以后的古琴灰胎,比唐、宋之琴相对较薄。老琴用的是上好大漆,生漆经百年磨砺,油亮可鉴,但不失木质之芳,而仿古货要人为制造亮泽和木头断纹,往往要用到现代化学药品,因此鉴别古琴时“闻”很重要。琴表面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会形成各种断纹,琴不到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纹愈多,这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因其断纹,则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断纹有最古的梅花断、牛毛断,目前已经非常罕见。唐、宋之琴一般以蛇腹断为主,杂有流水断、冰纹断等断纹。牛毛断、流水断等细密的断纹则在两宋、元、明各代琴上均会出现。一般先有大断纹,然后才出现细如牛毛状的小断纹。断纹也可以作伪,需要仔细辨识。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人工加工等过程多少会有破绽。
第三,古琴的铭刻题款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自古良琴必有铭,铭文多刻在琴背、琴腹,内容一般为琴名、题铭、制琴时间、印章等。此外,名流大家藏琴时题铭也为买家所重。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若年代久远,较难辨识。腹内题款一般是记写斫琴人的名字和制作日期。在古琴收藏时还可以根据琴是否被剖开过来辨别真伪,未剖之琴一般可信,除非从做琴时就作伪,而剖开过的琴即使断纹损伤较小,也不可能与原来品相古朴一致。另外较常用还有从避讳和异体字来辨别,或从铭刻题款的风格来判断。
古琴的音色也很重要。古琴音色纯净优美,既不尖锐,也不钝拙,各弦发音均匀,没有杂音,共鸣和传远效果好。真正老琴之音深厚润透,这是由于经过多年弹奏其木质已经非常松透,抚琴高手往往一上手就从音色中判断大概,这也是判断古琴的依据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名家收藏与制琴对古琴的收藏非常重要。名流大家藏琴传承有序,可信度较高,并且名家本身经历与收藏也颇具价值,往往在市场上身价倍增。另外,除了老琴之外,当代名家制作的古琴,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古人形容一床好琴应 “九德齐备”,即达到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这是古琴文化的特色。薛易简更是在其著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由是观之,古琴不仅是文化价值的传承,更是愉悦身心,咏志抒怀的无上妙品。收藏投资古琴,首先应对古琴的形制和历史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避免盲目出手。另外,还需充分了解古琴市场现状及未来走势,把握时机再入场。
曾在2003年以 891万元人民币创出当时古琴拍卖世界纪录的唐代“大圣遗音”古琴2011年再次现身中国嘉德,以1.15亿元成交,8年内价格翻了十余倍。
古琴市场:最古老的新贵
真正具有收藏意义的古琴存世量极其稀少。上世纪90年代对全国古琴普查时发现,存世仅2000把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更是分藏散落于世界各级博物馆。作为馆藏珍品,民间传世就更少,成为历代藏家赏识和追求的奇珍异宝也就不足为怪。
早在2003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一张唐代“九霄环佩”琴曾创下了当时全球古琴拍卖的最高价纪录,当时的价格为346.5万元。然而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中国嘉德秋拍中,一把王世襄珍藏多年的唐代“大圣遗音”伏羲氏古琴再次创下了中国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这次的成交价格为891万元。然而,这一古琴拍卖世界纪录仅仅维持了6年,在2009年即被中国嘉德推出的明代“月露知音”琴以2184万元的成交价所打破,并引领古琴进入了千万元的时代。
去年,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爆,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更是迈入了亿元时代。2010年春拍,中国嘉德、北京永乐、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共推出16张古琴,成交15张,总成交率为93.75%。其中,中国嘉德推出的晋代“猿啸青萝”古琴拍出1904万元的高价;北京匡时6张古琴也是100%成交;其中王世襄收藏的“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古琴”为血统纯正的宋代古琴,曾由南宋思想家朱熹所藏,以1120万元成交。而北京保利去年秋拍上更推出只有一件古琴的拍卖专场,这件“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琴”估价2000万至3000万元,起拍价为1600万,经过数十轮的竞价,以1.37亿元成交,不仅刷新了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更创下世界乐器拍卖纪录,同时成为内地市场首件过亿元的古董器物类拍品。
一时间,古琴成为中国拍卖市场中最古老而又最新晋的宠儿。从目前的预展信息来看,今的春拍中,多家拍卖公司都志在必得的推出了古琴拍品。曾在2003年以 891万元人民币创出当时古琴拍卖世界纪录的唐代“大圣遗音”古琴再次现身中国嘉德,以1.15亿元成交,奠定了古琴在古董珍玩门类中的霸主地位。北京华辰更是在十周年之际,推出了两把名琴:一把是吴门著名园林设计家兼琴家汪星伯的旧藏“宋元年间 仲尼式虎啸琴”,另一把为朱致远仲尼式琴。另外,西泠春拍推出的民国时期被誉为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旧藏“松风”琴,著录于《杨氏琴学丛书·藏琴录》,同样颇为难得。
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仍处于上升通道,随着古琴拍卖市场的日渐火热以及传统文化的回归,再有多件重器现身拍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琴将成为藏家门追逐的焦点,在拍卖市场更是可能再创世界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