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琴两代宗师杨新伦(左)、谢导秀(右)
岭南古琴
谢导秀:古琴既要有殿堂级经典也要走“群众路线”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也是汉文化中的瑰宝。作为岭南古琴的第八代弟子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谢导秀与琴结缘超过50年。在多年的研习中,除了继承演奏技法和古乐谱等传统外,谢导秀也带领弟子跟上“时尚”脚步,比如尝试用古琴演奏广东音乐、山歌等,而古琴的搭档也从自古以来的“琴萧”发展到“琴瑟”、“琴筝”,以及如今的交响乐队。
古琴从“曲高和寡”到今天的“群众路线”,历代传承人功不可没。记者采访的当天,谢导秀家里学琴的学生也是出出入入、络绎不绝,有的来上课,有的请他调琴,还有的来咨询解惑……谢导秀对学生总是温和耐心,只要有学生发问,他都会亲自示范。
50年琴缘,琴弦染血不自知
1960年,谢导秀凭二胡考上了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但入学后他却被分在古琴班,成为当年古琴专业的唯一一个正式学生。从没见过古琴的他压力巨大,但幸运的是,他的老师是岭南派大师杨新伦。
学琴的日子一开始是艰难、枯燥的,“音专条件差,我们连教室都没有,学习用的琴也是师父借出来的。上课时,往往一张写有几句或一段乐曲的纸条就是上课内容。”谢导秀说,学古琴并不难,毕竟几千年的传统演奏技法都没变;但古琴对学习者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除了天分、接受能力外,还有经济条件的限制,买一把普通的琴花费不少,好琴就更是难得。1976年,‘文革’结束,被当成‘四旧’而禁止的古琴获得‘解放’,我买了平生第一把古琴,40块钱,用尽了我全年所有的积蓄。”
在音专的三年间,师父也带着谢导秀参加各种琴事,“1960年底,省音协在文德路举办了两场古琴欣赏会,当时观众中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歌唱家罗荣锯和曾嫩珠,我弹的是《关山月》等入门曲子,后来被选送电视台播出,这是我首次上电视。”之后,谢导秀对于古琴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参加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他常常一练就几个小时不停歇,“排练时就把手指头磨破了,琴弦染成了红色,还不自知。”
谢导秀说,琴声之妙在于“悦心”,要细细品味方可得。“古人把弹琴视为‘品琴’,弹奏之前要先沐浴更衣焚香,像品茶一样品味弹奏出来的每个音,这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古代弹琴之人往往高寿。”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弹奏古琴已不必再拘泥于古例,但谢导秀认为,心里平和宁静自如仍然是对一个琴家最起码的要求和考验。
琴声震撼老外,传承不遗余力
几十年来,谢导秀演出的足迹已经从广州走到了香港,走到了英国牛津大学等地。2010年5月,他又带着亲传弟子到伦敦大学演出,那一场演出带给他的感动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全场几乎都是外国人,但他们都听得非常入神。演出结束后,观众都不肯走,逗留在场内三五成群地畅谈感受,有些人激动得说了很多次‘美妙’,还有一位女观众当场大哭。”近年来,也有不少外籍华人慕名来找谢导秀学琴。不久前有个新加坡的学生到他家里学琴,到了后什么事都没做就一直铆在琴桌前,三天三夜没出过房门,痴迷程度令谢导秀也颇为吃惊。
事实上,谢导秀对古琴的传承也一直不遗余力。1980年,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杨新伦任会长,谢导秀担任秘书长,会员是正跟从杨新伦学习古琴的7名学生。在当时古琴艺术不受关注、场地经费也相当有限的时候,谢导秀和老师就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古琴雅集,给爱琴之人提供交流琴艺的平台。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古琴研究会面临了经费、场地、编制等各种问题,甚至一度被迫解散。当时谢导秀绞尽脑汁,多方寻求支持。直到1999年,海珠博物馆成立,区文联等在博物馆无偿为研究会提供活动场地,研究会才重新恢复正常运作。
在岭南派琴学论著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人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这本古琴谱全套七册,收集琴曲五十首,原刊于1836年,完整版本已非常难得。谢导秀听说在云南昆明有六卷清抄本后,立即带着几名学生赶赴云南寻访。从云南不辞劳苦地背回六大本的影印本后,谢导秀又把它们大量复制、散发,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要继承传统,也要走“群众路线”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种说法是全世界只有不到两千名会弹古琴的人,而那时谢导秀的门下就有近百名学生。又二十年过去了,谢导秀的学生已发展到数百人,而且足迹走向了全世界,他终于可以如释重负地说:“古琴没有在我们这一辈手里断根。”
谢导秀说,古琴目前可谓到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学艺,最小的5岁,最大的是90岁的老先生。“日本、新加坡包括台湾地区都有我们的学生。现在古琴研究会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岭南古琴这一脉可以说是后继有人。所以对于古琴的传承,我觉得不用担心。”
至于古琴未来的路怎么走,谢导秀认为必须朝群众化、大众化发展,“既要有能上殿堂级的经典,也要走群众路线。这样,它的生命力才足够强。当然,古琴古老的传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比如我在教学生时都会要求他们坚持岭南特色。”
传承人:谢导秀
1940年2月出生于广东梅县。1963年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今星海音乐学院)古琴系毕业,师从岭南派古琴大师杨新伦。1980年10月,出任广东古琴研究会首任秘书长。现为中国古琴学会专家委员兼常务理事、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哲学系古琴班导师、广州大佛寺古琴班导师。
作为岭南派第八代传人,谢导秀一直致力于岭南派古琴艺术的研究工作,立意将岭南派琴艺发扬光大。1975年,便与其师杨新伦先生共同着手对岭南琴曲《古冈遗谱》进行重新整理与记录,并将之编印成册。出版有专辑《碧涧流泉》、《绝》等。
【古琴VS岭南派古琴】
古琴至今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它是中国真正的国乐,因为纯粹是中国人的发明。古人打猎射箭,拉弓时发现能发出声音,受到启发,就发明了古琴。开始是先弄一根弦,拨一拨就能发出“梆梆”的声音,后来逐渐演变为五弦,再发展为现在的七弦。古琴音乐素以清、微、澹、远为主要的审美况味,其追求的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南宋末年,宋室南迁,带来了琴人乐工和大量乐谱资料,对岭南古琴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到了清代道光年间,黄景星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并在后来的一百年间,逐渐形成了刚健、明快、爽朗的演奏风格,也就是今天说的“岭南派”风格。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是岭南派影响最大的古琴谱。
【现存岭南派古琴名曲】
南宋末年,大批乐师随南逃的帝室来到新会。南宋灭亡,他们带来的古琴谱也流落民间,被发现后取名《古冈遗谱》。“古冈”即新会。《古冈遗谱》共收有30多首古琴曲。
但目前只发现了7首:《玉树临风》、《神化引》、《碧涧流泉》、《乌夜啼》、《怀古》、《鸥鹭忘机》和《双鹤听泉》。
【琴的摆放】
当今不少电视剧、电影或游戏中都会出现古琴的片段,却常把琴的摆放位置弄错,左手弹奏方法更是错得离谱。实际上,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古琴的琴轸,也即宽的那头,要悬空在琴桌右侧外面。1987版的《红楼梦》被认为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一段涉及古琴的知识都是正确的。
广东三大琴天蟹、秋波、绿绮台
清康熙刻本《蓼怀堂琴谱》所录《平沙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