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百姓关注:《大城小事:与古琴结缘的人》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古琴新闻 > 正文
【字体: 】  

百姓关注:《大城小事:与古琴结缘的人》


  关注百姓生活,倾听百姓声音,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百姓关注之大城小事》,东莞商贸繁盛,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地方,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商人,和所有的经营者一样,他在经营中锐意进取,奋力开拓,但不一样的是他有着非常独特的爱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王可逊:“我感觉可以跟自然融合到一起去,这种感觉是无比愉悦的一种感觉,它(古琴)好象声音很慢,曲速也非常慢,这正体现了中国一种传统美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谁也不会想到,对古琴颇有见地的王可逊并不是专业琴师,他的职业是红酒销售,作为一个区域老总,他的日常工作是管理东莞分公司的六七十名员工,和他们一起开拓市场。

  一个商人为何与古琴“纠缠”在了一起,这期中的缘由还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年少时的王可逊从广播里听到了一首古琴曲,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可逊:“当时我年龄小,只知道那种感觉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种音乐,当时对琴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只是感觉到这种声音确实确实是触动了我。”

  有些感动和记忆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而对于王可逊来说,古琴曲在他的脑海里却怎么都挥之不去,少年时期没有机会接触古琴,成年后又开始为事业而奔波,但他的这份“古琴情怀”却始终珍存着。

  王可逊:“我感觉上辈子跟古琴就有缘。”

  2005年王可逊来到东莞任分公司经理,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他已经是一名成熟的商人,当东莞的市场稳定之后,他也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这让他萌发了自学古琴的想法。

  王可逊:“实际上弹琴是娱己的并不是娱乐别人的,所以也不一定要成为大师,只是娱乐自己,自娱自乐而已。”

  当时,王可逊花三千多元从网上订购了一张古琴。有了琴后,他开始兴致勃勃地收集乐谱,但一番忙碌下来,才发现自学古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王可逊:“我看了古琴谱,我感觉像看天书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古琴的谱是指法谱不是旋律谱,这个对于自学来说非常感激,非常困难。”

  当时王可逊上网请教过行家,答案是学习古琴还得去拜师学艺,但这对于一个忙碌的商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王可逊还是想达成自己的愿望,他拜在了岭南派古琴大师谢导秀的门下,打算利用周日去广州求学,对于王可逊这个徒弟,师父谢导秀也觉得他可能坚持不了多久。但一连几个月下来,王可逊都坚持不懈,每周的课都没落下,而且周一到周六的晚上,忙完工作后他也坚持练琴,渐渐地他可以熟练地演奏古琴了。

  王可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千真万确的。你通过一番努力,你把这首曲子弹下来了,而且会非常优美地去演绎它,那种内心的愉悦是难以言表的。”

  相比钢琴等西洋乐器,古琴对于学琴者的年龄和手指灵活性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但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则需要习琴者沉下心来长期不懈地去练习和领会,而掌握了一些初步技巧的王可逊却更是显得执迷和痴狂。

  王可逊:“如痴如狂,没有其它的事情,我的事情就是弹琴,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弹琴。”

  有时候王可逊出差到外地,而古琴太大不便携带,无琴可弹的日子可把他给憋坏了。

  王可逊:“就好像总有件事情没有做,出差回来后,行李还没整理好,我直接就坐在琴桌上,把手指放在琴弦上,那种感觉,一下子好像自己了落了。”

  就这样,三年下来王可逊已经掌握了五十多首古琴曲,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弹奏风格,在工作上,作为公司东莞市场的负责人,他领导的销售团队创造了年销售额呈倍数增长的骄人业绩。
  王可逊的朋友:“可逊能够在这么繁忙的自己的本业上面,把他自己的事业做得很好,他还有很多的时间来从事他私人喜欢的爱好,那这一点我是很佩服的,大家都说所谓‘分身乏术’,我觉得他真是‘分身有术’。”

  2008年的一天,王可逊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当时他很诧异,因为对方是来求教古琴的,而且指明了是由王可逊的恩师谢导秀介绍而来。

  王可逊的朋友:“我内心感觉很我惊讶,因为我从来没想过我还可以去教学生。”

  一直以来王可逊都抱着自娱自乐的态度在练习古琴,压根没想过教学的事。因为自己尚在求学之中,哪敢开门授徒呢?一番思量后,他给老师谢导秀打了个电话。

  王可逊:“我说老师我能不能教琴啊,老师那边说你可以教琴,现在很多在教琴的弹得还没你好呢,也都在教,为什么你不能教啊,当时我很感动,因为这是老师对我的一种认可。”

  当王可逊的古琴练到一定程度时,他的耳朵和手指越来越挑剔,对于当初在网上买的那张古琴,他越来越不满意,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练就了一身武功后,发现自己没有一件趁手的“兵刃”,但王可逊不想“巧取豪夺”,也不想借他人之手,他想自己凿制古琴,这样才会更有意义。

  王可逊:“我自己弹自己的琴,弹我自己喜欢的曲目,多优美,那种感觉多舒服。”

  自己动手斫琴,说起来容易,但对此从商多年的王可逊来说,这可不是他的专长,为此王可逊抽空去了趟广州,他想从一些居住在老街的斫琴师那里获得些指点,但结果没能如愿。

  王可逊:“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我也能够理解。”

  当时王可逊顺道拜访了自己的老师谢导秀,作为古琴大师,老师也从没有斫制过古琴,但对古琴的制作工序还是有所了解,从师父那里王可逊得知,制作古琴需要一百多道工序。

  王可逊:“我想我是这样的性格,我不会轻易放弃,我感觉有意义的事情,我就不会去轻易地放弃。”

  面对古琴复杂的制作工艺,王可逊没有退却,回到东莞后,参照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师父的指点,他开始了斫琴的探索之旅。

  但逢空闲,王可逊就在这个临时搭建的工作室里忙活着,他按葫芦画瓢,一步一步的斫制古琴,经过三个多月的摸索,王可逊的“处女作”终于成型了,但装上琴弦一弹拨,手感和音色都极差,还不如他从网上买的那张古琴。

  王可逊:“我很失望,完全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感觉。”

  开局不利,王可逊倒是早有心理准备,毕竟是从“一无所知”起步的,关键是自己要搞清楚失败的原因。

  王可逊:“一定要有原因,找到原因,什么原因,它的音色不好出自什么原因。”

  在剖析了这张古琴的问题后,王可逊认为自己应该在内部构造上寻求精准,就这样,王可逊再次上路,但几个月后做出来的古琴仍不尽人意。

  王可逊:“可以说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是思考古琴工艺流程。第一方面就是选材一定要考究,第二个就是斫琴师对膛内结果的一个判断,如何去剖制这张琴的琴腹,是琴音质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

  虽然从失败中总结了很多经验,但古琴制作毕竟涉及到一百多道工序,有时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渐渐的王可逊做废的古琴材料已是“堆积如山”。

  王可逊:“做了这么多都废掉了,还做什么做,我的一个仓库保管就这样说过的。”

  面对接踵而至的失败,王可逊也在考虑,莫非制作古琴真不是自己可以去实现的,在古琴幽远的情景中,他越发感到斫琴的“高不可攀”。

  王可逊:“但是真正做我才感觉到,它是一座高山,很复杂。”

  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东西仍是“不靠谱”, 有些爱好古琴的朋友都劝王可逊,专心弹琴不要再瞎折腾了。

  王可逊的朋友:“人的精力有限,把古琴演奏好都已经很难了,那还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做古琴呢?”

  王可逊:“我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呢,我自己有追求,而且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就这样,王可逊继续摸索着前进,经过一次次耐心的修正、调试,慢慢打磨到顺畅,最终在2010年终于斫制了一张不错的古琴,经过他手指和耳朵的检验,这把琴正是他理想中的感觉。为了进一步验证这把琴的品质,2010年他带着自己斫制的古琴参加了一次广州的“雅集”, “雅集”是一群古琴爱好者们聚会的日子,当王可逊亮出自己的古琴时,吸引了众多琴友的目光。

  王可逊:“我从琴囊里,把琴取出来,这一取,真是,就像宝剑出鞘一般,就在那次雅集当中,从此广东的琴人都知道东莞有一个斫琴的人。”

  如今的王可逊结交的朋友众多,不仅有商人,也有艺术爱好者,朋友们在了解了王可逊的经历后,都对他和古琴之间的故事惊愕不已。

  王可逊的朋友:“他三十多岁了,工作生活很多的事情,能够沉下心来,对古琴这么热爱,又演奏古琴,又做古琴,非常难得。”

  王可逊:“实际上我感觉呢,与琴相合,我希望找到这么一个安静的地方。”

  王可逊觉得与古琴结缘不仅陶冶了情操,也让自己的心境更为宽阔,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古琴总是能引领他穿越时空,去和古人来一场千年对话。

  王可逊:“它就是我的知心朋友,我感觉我这一生当中,我不可能再离开琴了。”

东莞电视台   新闻录入:施宇    责任编辑:施宇 更新时间:2012/2/5 10:26:54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