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魏胜宝时,他正聚精会神地弹奏着古琴经典曲目《酒狂》,打、勾、抹、托,不同指法灵活变换,仿佛手指正在琴弦上跳舞。他家的客厅被改造成一间教室,此时,两名10岁左右的孩子正学着老师的样子弹拨着入门曲目。
如今,28岁的魏胜宝已是40余位学员的老师,大家都是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年龄最小的仅8岁,最长者则有60多岁。
今年42岁的李云静女士是魏胜宝最早的学生之一,从2008年下半年起,她就跟着魏胜宝学习古琴了。“魏老师在教学上十分严谨,对每一个指法都要求达到完美,但他为人很随和,在教学过程从未见他发过脾气。”
“他学习古琴仅5年,但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与他在音乐方面的悟性以及刻苦的练习密不可分。”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先生这样评价魏胜宝。
而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魏胜宝却没想那么多:“就是因为喜欢,所以投入了精力,仅此而已。”
“邂逅”古琴
大学期间 古琴让他产生归属感
其实,魏胜宝并非自幼就开始学古琴,8岁那年,他所接触的第一件乐器却是看似与古琴“八竿子打不着”的唢呐,凭借其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魏胜宝不光唢呐学得好,又先后学会了二胡、笙以及横笛等乐器,高中期间,他在主修声乐的同时,还自学了钢琴。
2004年,魏胜宝如愿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依旧主修声乐,但在大三那年,他却“半路出家”了。
“有次去琴行参观,无意中看到了悬挂在墙上的古琴,随手拨弄了几下,觉得这件乐器发出的声音令人很有归属感,突然间就产生了兴趣。”魏胜宝说,后来他通过卖古琴的人,辗转找到了第一个带他入门的老师保定道教协会秘书长刘长伟。
幸遇恩师
200块钱学费 老师教琴又引荐
“那会儿不知道古琴老师收学生的价位,揣着200块钱就跑到保定去了。”魏胜宝说,因为他家条件不好,当时每学期只给他500元的生活费,这200元钱是他好不容易才攒下的。
第一次去保定时,魏胜宝怀着忐忑的心情掏出那两张皱巴巴的百元纸币,生怕老师不要他这个徒弟。他没想到的是,刘长伟却让他把钱收起来,先学琴。“那会儿两天学习一个指法,学了四五次之后,老师终于将那200元钱收下了。”
至此,刘长伟再没和他提过学费的事。魏胜宝凭借其出众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刻苦的练习,两个月后就达到了中级水平。而这时,刘长伟为公事忙得脱不开身,便将他引荐给现任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的张子盛。
临行前,刘长伟塞给魏胜宝一个信封,里面装着1000元钱,让他当学费。魏胜宝这才知道,自己当初的“学费”根本不够。
“数米”苦练
每天练琴8小时 指甲全部磨平
跟随张子盛老师学习古琴后,魏胜宝更加努力。为了学好古琴,他拿出了当时所有积蓄1500元钱淘来一把最廉价的古琴。
“我当年的女友,也是现在的妻子,也将她本想用来学古筝的学费给了我,让我买琴。”魏胜宝说,为了不打扰别人,他搬出了学校,“每周抓一把米放在桌子上,一个指法弹10遍后就拨出一粒,就这样,每天至少练习8个小时。”整日的练习,让魏胜宝十根手指的指甲全都磨平了。
很快,魏胜宝驾驭古琴的才华就赢得了张子盛的认可。
埋首创作
自创《兰陵王》 挑战演奏极限
2010年3月,已能将古琴弹奏自如的魏胜宝突然萌发了创作的念头。每天早上8点一睁眼,魏胜宝就投入到了乐曲的创作中,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他都在弹琴,弹得指尖发烫,也不肯歇一会。终于3个月后,创作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这首《兰陵王》。
魏胜宝告诉记者,这首曲子开始以战争号角为引,用动情委婉的旋律刻画了战士离乡、亲人别离、大将出阵等场景,后半部曲风逆转,以激昂奋进的硬朗曲调,描绘了两军对垒厮杀等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这首《兰陵王》是迄今为止最快、最难的曲目,很多指法都是第一次在古琴演奏中出现。”张子盛先生表示,这首曲子得到了包括前中国古琴协会会长李祥霆、中国古琴协会副会长赵家珍、中国古琴学会会长朱希等古琴名家的一致认可。
美好愿望
“古琴承载中华文化,应该普及”
2010年夏,魏胜宝在业内老师的帮助下筹办了第一场个人音乐会。2011年10月、11月,又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筹办了两场音乐会,这将他的音乐生涯推上一个小高潮。
现在,魏胜宝已是中国古琴学会师资培训部教师、天津七弦琴院教师、河北清霖琴馆馆长,他告诉记者,古琴艺术承载着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每一首曲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他在教古琴的同时,首先教的是如何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积累艺术素养,怎样理解和表达作品的形象与情感。“古琴的普及,非常有必要。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喜欢这门古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