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非遗传人要用古琴“化大众”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古琴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非遗传人要用古琴“化大众”


 
                                                           葛勇夫妇琴合奏《神人畅》

  昨天上午的白鹭洲公园,异常热闹。古琴、昆曲、白局、老吆喝等众多南京“非遗”界的传人、明星大腕济济一堂,为街坊乡亲带来了一场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宴。本次活动由西祠爱心之旅版与白鹭洲公园共同举办,作为爱心之旅“清凉雅集”大型系列活动之一,意在用南京非遗,庆祝中国共产党91周年华诞。

  古琴“化大众”而非“大众化”

  古琴非遗传人,青年古琴演奏家葛勇用琴合奏的方式,给大家演奏《神人畅》,随后独奏了嵇康的千古遗响《广陵散》。很多人疑惑古琴和古筝的区别,葛勇介绍,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21根弦。两者音色也有差异,古琴音量相对较小,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弹奏。古琴和古筝同为宫廷雅乐,古琴保留了古曲,还停留在“雅”上;古筝则走向了雅俗共赏。

  “古琴是用来教化大众,‘化大众’而不是‘大众化’。在今天人们听到的很多是狂躁的、刺激人们欲望的音乐,而古琴讲究的是静,静中生定,定中生慧。”葛勇说,相对于过去,现在学习古琴的人多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想学就能学,要经过面试、考核,要抱着‘恭敬心’,古人在弹琴之前都要焚香沐浴。”

  细数“么得了”的老行当

  要说现场最草根、最能引起老南京们的共鸣要数“老吆喝”了。72岁的“老南京”刘奎龙吆喝起来中气十足,韵味十足,那是两个哑巴睡一头——没得话说。尤其是卖五香豆那一段“楼下吃楼上香,桥上吃桥下香,河东吃河西香……”说得你口水滴答。刘老先生用吆喝的方式一一细数了已经么得了的那些老行当,比如箍桶的、卖五香豆、五香鸡蛋的、修旧钟旧表的、扎筲箕的,引起现场的老南京一片共鸣,充满六朝韵味的声调博得了阵阵掌声。

  如此惟妙惟肖的吆喝与刘奎龙的经历息息相关。“拎过破菜箩,卖过鸡头果,拉过黄包车,捡过煤烧过炭,卖过五香蛋……”刘奎龙曾经在工人曲艺队搞创作,当时就结合了本土文化,花了两年时间酝酿出这样的唱段。为了吆喝得好听,刘奎龙每天早晨5点起来练声。遗憾的是,这样的吆喝却没有真正的传人来继承。

  白局“学生”多“徒弟”少

  昨天,南京白局传承人徐春华带着徒弟们来献艺,演唱了现代曲目《夸婆婆》、经典曲目《机房苦》等。“初二,十六,大荤,八片肉……”徐春华介绍,南京白局是明代织锦工人为了缓解织锦劳苦,用南京方言演唱的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自乐。《机房苦》这首曲子讽刺幽默,其实就是机房工人跟老板提意见,把心里的苦唱出来,又风趣又好玩。

  据徐春华介绍,自从白局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保护以后,这几年,学习白局的人明显多了。徐春华每年都去考棚小学教课,暑假也会在每个社区举办少儿班,接收7-8岁的孩子,已经连续带了三年。“学生不少,徒弟不多。”徐春华略带遗憾地说,学生是阶段性的,而徒弟要把白局当事业来做。她希望多带一些徒弟,把他们培养成传人。

  观众也“宽袍大袖”华服出场

  本次清凉雅集聚会中,“汉服”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之一。不仅演员们身着汉服跳舞弹琴,不少观众也穿着“宽袍大袖”来应和。网友“杨柳含笑”穿着白色镶紫边的汉服出场,在众多“摄友”当中格外引人注目。她告诉记者,穿古装、民族服装纯属个人爱好。就连平时上班,她也会穿民国时期的短衫或旗袍,要么就是大花的民族风布衣。因为经常拍照发到网上,也成了圈内的红人。

  另一位穿“白衣灰裙”的帅哥王勇谈起自己的服饰滔滔不绝。“我穿的这个是‘上衣’和‘下裳’,裳在古代念‘chang’第三声,是上到天子下至庶民都穿的服饰。下裳两边腰部开口分衩也有讲究,第一,对于平民来说,可以节省布料;第二,当你做一些动作时,腰部会出现褶皱,两手正好可以从开口处整理衣服。”王勇说,另一种上下连为一体的服装则叫做深衣,由12块布料拼接而成,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面对这位侃侃而谈的帅哥,你绝对想不到的是,他其实是学汽车制造专业的。

扬子晚报   新闻录入:施宇    责任编辑:施宇 更新时间:2012/7/2 10:19:18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