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台演出特别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不只是一场琴曲雅集,更是一堂让人全方位接触和了解琴学文化的生动课。作为此台演出总策划,传媒界前辈、著名作家杨浪先生亲自担任现场主讲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让人受益匪浅。这样一场古琴艺术“鉴赏课”能够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必修课,每个中国学生的艺术普及课。因为真正的文化,不是一时作秀,而是血脉薪传。
——《北京晚报》
古戏楼怀旧的氛围,文人雅士的趣味,和浓浓的人情味儿都混合到一起,伴着那幽幽的古琴古曲,看着古戏楼连廊浮现的中国山水画,心也慢慢地静下来,心静之后身体也舒服了,就好比练习瑜伽的人慢慢放松之后,才找到了享受的感觉。
——《北京晨报》
通过实物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向观众生动讲述每首琴曲背后的历史典故、艺术主张,以及包括“琴器”、“琴音”、“琴谱”、“琴派”、“琴人”在内的泱泱千古琴学文化,凭借串场主持的娓娓讲述,即便完全没有接触过这门艺术的人,也可对其略晓一二。
——《北京青年报》
编导充分利用了正乙祠的三层舞台空间,设置多层表演区,利用不同声场效果,使曲目得到立体化呈现。在琴师演奏《阳关三叠》时,一层舞台上的琴音与二楼檐廊下的箫声相互交融,在视觉和听觉上呈现出诗意化的演出效果。演奏《潇湘水云》时,琴师在古画《潇湘图卷》幕布投影前抚琴,意境十足。
——《京华时报》
昨晚在正乙祠听了一场别具韵味的古琴音乐会,许久没有与琴合唱的我,音乐会结束之后,尽兴了一把,在这三百年老的古戏楼唱起来。中国的文人音乐至今来听,仍是余音绕梁,心生美妙啊!
——著名歌唱家,《忐忑》演唱者龚琳娜
古琴艺术自成一体,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积淀,对于这种传承了上千年的艺术体系,今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下去。感谢新华雅集正乙祠为大家带来如此别有新意的演出作品!
——著名古琴大师、古琴教育家吴文光教授
怡心琴韵,够精、够美、够深情。
——古琴演奏家 杨青
古琴,乃音乐之魂。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任志宏
一曲古琴谱春秋,三千年轮情悠悠。莫道知音难寻觅,相逢小巷古戏楼。
——观众题诗
今晚在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正乙祠古戏楼听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琴之音,才真正懂得何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何谓“三月不知肉味”,杨浪先生深入浅出、文化含量巨大的讲解,中英文双语字幕,两块大屏幕的图解,处处可见用心与诚意!这样文化含金量极高的演出,应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必修课,学校的艺术普及课!
——《北京晚报》知名记者 王润
什么是文化和传承?主持人解说的好:“三十多岁的刘欣然,在三百年的戏楼里,吟唱着一千多年前的《阳关三叠》,追随着三千年历史的古琴声,”此时此景这种文化的叠加和传承的使命怎能不令人折服!今天的古琴之夜如此美好,填补这许多知识,听到这些流传在传世文学里的名曲,欣然吟唱得醉心!
——著名服装设计师阿宽
原以为会有些时尚元素或商业氛围,满场下来却原汁原味曲高悠古,躁动的心绪顿时浸淫在《高山流水》《渔樵问答》《阳关三叠》之中。讲解、演奏与吟唱,给古琴更添神秘与华彩。总之是我所要的那种纯粹。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郭潜力
在正乙祠听“怡心琴韵”,演出做得很雅致,曲目和解说都设计得不错。懂琴的观众可以鉴赏名曲,对于没接触过古琴的观众而言,也是一个了解琴史琴艺的契机。黄文懿女士与徐波先生琴箫合奏《梅花三弄》,舞台后方一树梅花清影婆娑,那情景使我想到《家》中的觉新和梅小姐。黄女士颇具林下风度,美!
——观众 @芸窗问艺
正乙祠,繁华都市中与传统文化的邂逅,如同拜访一位真正的隐士,带着朝圣的心情,叩响历史之门,岁月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旅游,就去这样的地方吧,带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