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下,一张七弦古琴,在身着汉服的青年琴手的指间,飘逸出一阵阵动听的旋律。不知从何时起,上海不少年轻白领,自写字楼下班后就直奔琴馆。
“幽篁古韵古琴文化会”里,就是一群这样的年轻人。这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古琴爱好者组织。
1981年出生的曹怡玲是“幽簧古韵古琴文化会”中为数不多的专职工作人员之一,她告诉记者,目前在这里习过古琴的人已经达到3000多。而“幽篁古韵”的理想就是让更多的青年朋友来了解古琴、欣赏古琴,目前这家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古琴学会的上海艺术中心,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学员最多的专业古琴组织。
记者:目前你们是沪上最大的古琴艺术传播组织,靠什么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
曹怡玲:普及传统文化,不能硬来。而是应该让人由衷地喜欢。一些人来只是对古琴感到好奇,有些人刚来时甚至还会和古筝混淆。很多年轻人喜欢我们所营造的文化气氛。而在聊天学习之后,我们会一起学习曲子背后的故事,比如《阳关三叠》就是出自王维的诗。
很多人觉得真的可以了解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修养,提高品味。比如古琴的谱是专门的谱,1300多年前唐朝流传下来的减字谱;弹琴前要洗手,弹琴时应正襟危坐,这都是些传统礼仪。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提供一个时尚的环境和氛围,哪怕将古琴包装成一种时尚标签,把青年人吸引到传统的文化氛围中,也是值得提倡的好事。 记者:要吸引青年就要用青年喜欢的方式,是这个道理吗?
曹怡玲:是的。我们这边来习琴的就是以20-30岁的青年居多。以我本人来说,也是在研究生毕业那年的暑假里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去了趟西藏,一件就是去学了古琴。然后彻底沉浸于这一文化中,也因为对这个感兴趣,所以现在成为了专职工作者。就像我认识的一些古琴大师们所言,要用新思路来保护传统文化,还是得靠新鲜血液。
记者:为何会想到去普及和推广古琴文化?
曹怡玲:“琴瑟”是中国最古老的两种弹弦乐器,有3000多年历史。遗憾的是,后来瑟日渐式微,乐器也在民间失传。琴,是上世纪初才被称为“古琴”。尽管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也在渐渐失传。近十年间逐渐回升,会琴的人达到两万多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将中国古琴列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这是个速食文化的年代,但还是有一些东西是值得静下心来品味的。不仅是古琴,很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去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