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辛卯年的上半年,朋友引见上海音乐学院戴晓莲教授,拜在她的门下学古琴。
原本对古琴、古筝都分不清楚的我,为什么会对古琴发生兴趣的呢?有一次书法老师王宜明要我们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临习中知道了1700年前嵇康和古琴那段悲壮的故事。还有一次,朋友请我去听古琴演奏,操琴的是徐君跃,他就是新浙派古琴创始人徐元白的孙子,悠扬的琴声沁入心房。原来这样古老的东西就在我们的身边。
开始学琴,第一首《仙翁操》,著名的古琴开指小曲之一。戴老师的手指在琴上翩翩起舞,就像一双飞燕追逐、嬉戏。一散一按滑出的琴声,美妙得像象喝了茶,香味在你的七窍间,直冲脑门。定了定神,只听见戴老师在说:这首曲子对初学者,就像书法“永”字八法那么重要。这句话,对于书法爱好者的我来说,管用,开智慧。使我在古琴和书法这二门相通艺术的学习中相得益彰。
学琴大概半年后,老师希望我们经常交流心得。有一天,约了琳琳来家切磋,她弹古琴是我的前辈。一首《秋风词》后,她指着我的左手说,按音太紧。让我举起左手,体会自由落体,掉在她伸出的手心里,十多次后有了感觉。再用左手按琴弦时,因为放松了整条手臂,集中力量在指尖,感觉到琴弦产生反作用顶住了指腹,随势吟猱,弹出来的声音既饱满又柔和,韵味十足。掌握了这点,就为将来弹长的作品打好了基础。
在弹奏中获得的经验,也启迪了我书法技巧。书法有提按,往往书时,提不起来,按时又不敢按下去,写出来的字不是没有力透纸背,就是虚肥。针对这种情况,我用上了古琴按音方法,当笔毫行走时,学会放松,掌虚指实,力量集中到笔端,体验宣纸反过来给笔尖的力量,顺势运笔,呈现在眼前的线条就完全不一样,扎实多了。
回想第一次见到戴老师,她拿出紫砂壶,静静地沏茶,优雅地聊天。和我们讲述每一首遗留至今古琴曲的故事,和创作曲子的背景,以便让我们弹奏时有感觉。比如,《湘江怨》讲的是数千年前,娥皇、女瑛是舜的两位妃子,为失去丈夫悲恸欲绝,哭泣的泪水滴落竹上,留下了一块块泪斑,后人就称为“湘妃竹”。弹这首曲子时,我分几段来理解:宫廷愉悦的生活;担惊受怕的日子;失去丈夫的悲痛,最后用美好的回忆结束。回课给老师时,得到了她的表扬。
抚琴要感受琴曲的脉络,临帖书法作品,也要情系当时,就好比将自己的生命,拉长了一千年,去和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当时的喜怒哀乐。临王羲之《兰亭集序》要感知当年曲水流觞的情趣,以清馨、愉悦之心,驾驭笔墨轻快飘逸秀美。临颜真卿《祭侄稿》,感悟其悲愤,伤痛,下笔方能疾沉有力。
其实,琴与书法的根本精神都是感悟自心,天人合一。弹奏古琴讲究一个“静”字,书法创作也要求“静”。这就是心的追寻,情操的磨炼。古琴演奏和书法创作的最高追求都是“意境”两字,琴理和书理是相同的。
古琴很古老,它和书法一样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手指弹琴和用毛笔写字,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旦掌握了它们的神韵,就能够得心应手地弹奏出放飞灵魂的古琴曲,潇洒挥毫成美妙优雅的书画来。
古琴的声音似有魔力,给人不一样的生活品质。